基于联觉理论的绿道设计与实践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10页 |
1.1.2 现实因素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基本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创新点 | 第12页 |
1.3.2 基本方法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绿道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3-19页 |
1.4.1 国外绿道的发展 | 第13-17页 |
1.4.2 国内绿道案例 | 第17-19页 |
1.5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19-24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第2章 绿道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39页 |
2.1 绿道定义 | 第24-25页 |
2.2 绿道的功能 | 第25-27页 |
2.2.1 生态功能 | 第25页 |
2.2.2 休闲游憩功能 | 第25-26页 |
2.2.3 经济效益 | 第26页 |
2.2.4 社会和文化效益 | 第26-27页 |
2.3 绿道的分类 | 第27-28页 |
2.3.1 按照等级划分 | 第27页 |
2.3.2 按照位置划分 | 第27页 |
2.3.3 按照功能划分 | 第27-28页 |
2.4 绿道的内容 | 第28-36页 |
2.4.1 道路系统 | 第28-32页 |
2.4.2 发展系统 | 第32页 |
2.4.3 标识系统 | 第32-33页 |
2.4.4 基础设施 | 第33-35页 |
2.4.5 服务设施系统 | 第35-36页 |
2.5 国内绿道发展现状 | 第36-37页 |
2.5.1 国内绿道发展阶段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联觉相关概念界定 | 第39-48页 |
3.1 概念及发源 | 第39-40页 |
3.1.1 联觉的定义 | 第39页 |
3.1.2 联觉的发源 | 第39-40页 |
3.2 联觉的特性 | 第40-44页 |
3.2.1 普通与特殊性 | 第40-41页 |
3.2.2 隐喻与迁移性 | 第41-42页 |
3.2.3 形象与直观性 | 第42-43页 |
3.2.4 自然与可控性 | 第43-44页 |
3.3 联觉的组合形式 | 第44-45页 |
3.4 相关理论依据 | 第45-47页 |
3.4.1 环境与行为关系 | 第45-46页 |
3.4.2 环境与情感反应 | 第46页 |
3.4.3 环境决定论 | 第46-47页 |
3.4.4 环境提供观 | 第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联觉在绿道设计中的运用 | 第48-57页 |
4.1 联觉在绿道设计中的可能性 | 第48页 |
4.2 绿道使用者需求层次 | 第48-49页 |
4.3 设计要素 | 第49-55页 |
4.3.1 基于视觉的绿道空间设计研究 | 第49-50页 |
4.3.2 基于听觉的绿道空间设计研究 | 第50-52页 |
4.3.3 基于嗅觉的绿道空间设计研究 | 第52-53页 |
4.3.4 基于触觉的绿道空间设计研究 | 第53-54页 |
4.3.5 基于动觉的绿道空间设计研究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联觉在绿道设计中的实践 | 第57-77页 |
5.1 北戴河绿道设计 | 第57-66页 |
5.1.1 北戴河绿道背景 | 第57-58页 |
5.1.2 北戴河绿道规划目标 | 第58-60页 |
5.1.3 北戴河绿道设计方案 | 第60-66页 |
5.2 富拉尔基区江心岛绿道设计 | 第66-76页 |
5.2.1 区域背景 | 第66-67页 |
5.2.2 基地现状 | 第67-68页 |
5.2.3 江心岛绿道设计目标 | 第68-69页 |
5.2.4 江心岛绿道设计方案 | 第69-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毕业设计作品展示 | 第87-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