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植物生态学论文

N、P添加引起亚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丧失的机制--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途径的探讨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营养元素添加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第12-16页
        1.2.1 营养元素添加引起物种丰富度在功能群间的差异性丧失第13-14页
        1.2.2 不同类型元素添加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第14-16页
    1.3 营养元素添加导致物种多样性丧失的机理假说第16-20页
        1.3.1 集合水平自疏假说第16-17页
        1.3.2 种间竞争假说第17-20页
    1.4 营养元素添加与植物内源激素第20-22页
        1.4.1 内源激素对植物生理代谢的调节作用第20-21页
        1.4.2 元素添加对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第21-22页
    1.5 C-N-P比在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第22-25页
        1.5.1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定义第22-23页
        1.5.2 生态化学计量学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第23-25页
    1.6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5-27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7-31页
    2.1 实验设计第27页
        2.1.1 实验区概况第27页
        2.1.2 实验设计第27页
    2.2 样品分析第27-29页
        2.2.1 植被调查和样品采集第28页
        2.2.2 样品分析测定第28-29页
    2.3 数据分析第29-3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1-62页
    3.1 氮磷添加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潜在的机制第31-37页
        3.1.1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第31页
        3.1.2 地上生产力的变化第31-33页
        3.1.3 物种个体大小不整齐性程度和冠层透光率的变化第33-35页
        3.1.4 生产力、光照强度与物种丰富度间的关系第35-36页
        3.1.5 氮磷复合添加与单独添加效应间的比较第36-37页
    3.2 功能群性状特征对氮磷添加的响应第37-45页
        3.2.1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第37页
        3.2.2 生物量的变化第37-39页
        3.2.3 功能群冠层高度的变化第39-42页
        3.2.4 禾本科与其他功能群冠层高度差第42-45页
    3.3 氮磷添加造成功能群典型种间高生长差异第45-62页
        3.3.1 株高、比叶面积与叶面积形态特征第45-50页
        3.3.2 株高相对生长速率第50-51页
        3.3.3 整株N-C比计量特征第51-52页
        3.3.4 内源激素(GA_3与IAA)含量第52-57页
        3.3.5 株高相对生长速率与N:C比和植物内源激素间的关联性第57-62页
第四章 讨论第62-73页
    4.1 氮磷添加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第62-63页
    4.2 植株高度不整齐性随营养元素添加的变化第63-64页
    4.3 物种丰富度下降的功能群间差异性第64-66页
    4.4 功能群典型种间高生长差异第66-71页
        4.4.1 株高相对生长速率与N:C比的关联性第66-68页
        4.4.2 株高相对生长速率与内源激素的关联性第68-71页
    4.5 氮磷添加条件下禾本科物种占据优势的机制第71-73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5.1 主要结论第73-74页
    5.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6页
附录第86-8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随机区间的统计分析在金融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新生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