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高新技术产业定义 | 第16-17页 |
1.2.2 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17-18页 |
1.2.3 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 | 第18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8-20页 |
1.3 研究框架及方法 | 第20-23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页 |
1.3.3 研究创新 | 第21-23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背景 | 第23-38页 |
2.1 技术创新理论 | 第23-24页 |
2.1.1 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1.2 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 | 第23页 |
2.1.3 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2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差异 | 第24-27页 |
2.2.1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第24-25页 |
2.2.2 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差异 | 第25-26页 |
2.2.3 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差异 | 第26-27页 |
2.3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必然性分析 | 第27-30页 |
2.4 技术创新投入传导机制分析 | 第30-35页 |
2.4.1 研发资本投入要素传导机制分析 | 第30-32页 |
2.4.2 固定资本投入要素传导机制分析 | 第32-33页 |
2.4.3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用机制分析 | 第33-35页 |
2.4.4 研发人员投入要素作用机制分析 | 第35页 |
2.5 技术创新产出的理论分析 | 第35-38页 |
2.5.1 技术研发阶段 | 第35-36页 |
2.5.2 技术完成阶段 | 第36-37页 |
2.5.3 技术转移阶段 | 第37-38页 |
第3章 投入与产出效率评价体系 | 第38-48页 |
3.1 随机前沿方法 | 第38-39页 |
3.2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39-41页 |
3.3 CCR模型 | 第41-43页 |
3.4 SBM模型 | 第43-44页 |
3.5 EBM模型 | 第44-48页 |
第4章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测度 | 第48-70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48页 |
4.2 主要指标的选取 | 第48-50页 |
4.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8-49页 |
4.2.2 投入指标的选取 | 第49页 |
4.2.3 产出指标的选取 | 第49-50页 |
4.2.4 指标概述 | 第50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50-56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50页 |
4.3.2 指标处理 | 第50-52页 |
4.3.3 描述性统计 | 第52-56页 |
4.4 基于EBM模型下的技术创新效率实证测度 | 第56-64页 |
4.4.1 研究模型构建 | 第56-57页 |
4.4.2 时间维度下的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 第57-59页 |
4.4.3 空间维度下的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 第59-61页 |
4.4.4 时空维度下的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 第61-64页 |
4.5 投入指标改进分析 | 第64-67页 |
4.6 三种模型的技术创新效率差异比较 | 第67-70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0-7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0-72页 |
5.1.1 技术创新效率模型差异 | 第70页 |
5.1.2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综述 | 第70-71页 |
5.1.3 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 | 第71-72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72-74页 |
5.2.1 整体效率提升政策建议 | 第72-73页 |
5.2.2 区域效率提升政策建议 | 第73-74页 |
5.2.3 省份效率提升政策建议 | 第74页 |
5.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