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电能质量指标 | 第12-14页 |
1.2.1 电压偏差 | 第12-13页 |
1.2.2 频率偏差 | 第13页 |
1.2.3 电压三相不平衡 | 第13页 |
1.2.4 谐波和间谐波 | 第13-14页 |
1.2.5 电压波动和闪变 | 第14页 |
1.3 UPQC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多电平技术简介 | 第15-19页 |
1.4.1 多电平技术的背景 | 第15页 |
1.4.2 传统多电平技术分类 | 第15-19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拓扑机制 | 第20-31页 |
2.1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拓扑机制 | 第20-21页 |
2.2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原理分析 | 第21-23页 |
2.3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优缺点 | 第23-24页 |
2.4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2.5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常见控制方法 | 第26-29页 |
2.5.1 载波移相正弦脉宽调制技术 | 第26-27页 |
2.5.2 最近电平逼近调制技术 | 第27-28页 |
2.5.3 空间矢量调制SVPWM技术 | 第28-29页 |
2.5.4 载波层叠PWM技术 | 第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MMC-UPQC拓扑结构 | 第31-50页 |
3.1 常见的UPQC拓扑结构 | 第31-33页 |
3.2 MMC-UPQC主电路拓扑 | 第33-39页 |
3.2.1 MMC-UPQC基本工作原理及整体功能的选择 | 第33-34页 |
3.2.2 拓扑结构中联接方式的选择 | 第34-36页 |
3.2.3 拓扑结构中变流器的选择 | 第36-37页 |
3.2.4 MMC-UPQC主电路拓扑结构 | 第37-39页 |
3.3 MMC-UPQC主电路元器件的选择 | 第39-48页 |
3.3.1 串联耦合变压器选择 | 第41-42页 |
3.3.2 MMC电平数选择 | 第42-45页 |
3.3.3 子模块开关器件选择 | 第45页 |
3.3.4 桥臂电抗参数选择 | 第45-46页 |
3.3.5 LCL滤波器选择 | 第46-48页 |
3.3.6 安全性和可靠性 | 第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MMC-UPQC控制方式的研究 | 第50-58页 |
4.1 UPQC并联侧检测、控制算法的确定 | 第50-54页 |
4.1.1 基于dq坐标变换的检测算法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4.1.2 基于dq坐标变换的控制算法基本原理 | 第52-54页 |
4.2 UPQC串联侧检测、控制算法的确定 | 第54-57页 |
4.2.1 MMC-UPQC串联侧检测算法 | 第54-56页 |
4.2.2 MMC-UPQC串联侧控制算法 | 第56-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UPQC系统仿真 | 第58-69页 |
5.1 仿真平台的搭建 | 第58页 |
5.2 验证检测算法的仿真结果 | 第58-65页 |
5.2.1 不平衡阻、感性负载仿真结果 | 第59-61页 |
5.2.2 并联侧谐波补偿仿真结果 | 第61-62页 |
5.2.3 并联侧无功试验仿真结果 | 第62-64页 |
5.2.4 电压暂降/暂升仿真结果 | 第64-65页 |
5.3 验证控制算法的仿真结果 | 第65-66页 |
5.3.1UPQC并联侧控制算法仿真结果 | 第65-66页 |
5.3.2 UPQC串联侧控制算法仿真结果 | 第66页 |
5.4 协调控制策略的仿真结果 | 第66-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实验分析 | 第69-77页 |
6.1 基于RTDS平台数字-物理闭环实验的基本情况 | 第69-70页 |
6.2 UPQC串并联部分RTDS建模 | 第70-72页 |
6.3 主要实验项目和结果 | 第72-75页 |
6.3.1 UPQC协调控制下串联侧补偿能力实验 | 第72-73页 |
6.3.2 UPQC协调控制下并联侧控制功能验证实验 | 第73-74页 |
6.3.3 UPQC线路末端发生三相短路故障实验 | 第74-7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77-78页 |
7.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件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