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软岩蠕变实验及模型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2.2 软岩蠕变数值模拟研究 | 第12页 |
1.2.3 隧洞围岩时效变形解析研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1.3.1 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4-17页 |
第2章 软岩隧洞围岩弹塑性力学状态解析 | 第17-43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软岩隧洞围岩的本构关系 | 第17-19页 |
2.3 软岩隧洞的力学模型 | 第19-23页 |
2.3.1 基本假设 | 第19-20页 |
2.3.2 基本方程 | 第20页 |
2.3.3 考虑扩容效应的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 | 第20-23页 |
2.3.4 理论解答的广泛意义及相关意义 | 第23页 |
2.4 软岩隧洞围岩应力场求解 | 第23-28页 |
2.4.1 应力场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3-24页 |
2.4.2 塑性中主应力表达式的构建 | 第24页 |
2.4.3 软岩隧洞围岩幂强化性区应力求解 | 第24-26页 |
2.4.4 软岩隧洞围岩塑性区应力求解 | 第26-28页 |
2.5 软岩隧洞围岩位移求解 | 第28-29页 |
2.6 软岩隧洞变形的数据对比分析 | 第29-34页 |
2.7 软岩隧洞扩容效应影响分析 | 第34-38页 |
2.8 软岩隧洞应变强化效应影响分析 | 第38-41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深埋软岩隧洞围岩的时效变形解析 | 第43-69页 |
3.1 概述 | 第43页 |
3.2 深埋软岩隧洞蠕变机制 | 第43-44页 |
3.3 深埋软岩隧洞计算模型 | 第44-49页 |
3.3.1 基本假设 | 第44-45页 |
3.3.2 蠕变方程 | 第45-49页 |
3.4 围岩黏弹塑性区三维应力分布 | 第49-50页 |
3.5 深埋软岩隧洞黏弹塑性蠕变解 | 第50-53页 |
3.5.1 围岩黏弹性区时效变形计算 | 第50-51页 |
3.5.2 围岩黏塑性区时效变形计算 | 第51-53页 |
3.6 软岩隧洞蠕变位移对比分析 | 第53-58页 |
3.7 软岩隧洞黏弹塑性蠕变特性分析 | 第58-64页 |
3.7.1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8页 |
3.7.2 应变强化效应 | 第58-59页 |
3.7.3 扩容效应 | 第59-60页 |
3.7.4 协同作用的影响 | 第60-64页 |
3.8 工程实例对比分析 | 第64-6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顾及吸水率影响的软岩隧洞蠕变位移解析 | 第69-90页 |
4.1 概述 | 第69页 |
4.2 软岩变形中的体积膨胀效应 | 第69-70页 |
4.3 软岩隧洞计算模型 | 第70-73页 |
4.3.1 基本假设 | 第70-71页 |
4.3.2 蠕变方程 | 第71-73页 |
4.4 软岩隧洞围岩的应力场分布 | 第73-74页 |
4.5 地下水条件下软岩隧洞黏弹塑性蠕变解 | 第74-77页 |
4.5.1 黏弹性区 | 第75页 |
4.5.2 黏塑性区 | 第75-77页 |
4.6 软岩隧洞黏弹塑性蠕变特性分析 | 第77-82页 |
4.6.1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77-78页 |
4.6.2 吸水率影响分析 | 第78-80页 |
4.6.3 应变强化效应 | 第80-81页 |
4.6.4 扩容效应 | 第81-82页 |
4.7 工程实例对比分析 | 第82-8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5.1 结论 | 第90-91页 |
5.2 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