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性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7-8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7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一、国内研究概述 | 第8-9页 |
二、国外研究概述 | 第9-11页 |
第三节 论文基本思路及创新 | 第11-13页 |
一、论文基本思路和结构 | 第11-12页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传统哲学的主体性困境 | 第13-22页 |
第一节 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源起、发展和确立 | 第13-16页 |
一、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源起 | 第13-14页 |
二、传统哲学的主体性发展和确立 | 第14-16页 |
第二节 传统哲学的主体性困境 | 第16-19页 |
一、理论困境:形而上学的局限所致 | 第16-17页 |
二、现实困境:理性主义的膨胀所致 | 第17-19页 |
第三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出场 | 第19-22页 |
第三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性建构 | 第22-32页 |
第一节 现实感性:主体性建构的起点 | 第22-25页 |
第二节 实践性:主体性建构的基础 | 第25-28页 |
第三节 合理能动性:主体性建构的目标 | 第28-32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性当代价值 | 第32-39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主体性发挥的困境 | 第32-34页 |
一、传统价值中束缚的主体性 | 第32-33页 |
二、社会转型中迷失的主体性 | 第33页 |
三、市场经济中片面的主体性 | 第33-34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性对中国的价值 | 第34-3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35-36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36-39页 |
结束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