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 1.1 述情障碍的概念、测量及理论机制 | 第9-10页 |
| 1.1.1 述情障碍的概念及其演变 | 第9-10页 |
| 1.1.2 述情障碍的测量 | 第10页 |
| 1.2 述情障碍的理论机制 | 第10-12页 |
| 1.2.1 述情障碍的脑机制 | 第10-11页 |
| 1.2.2 述情障碍的遗传机制 | 第11-12页 |
| 1.2.3 述情障碍的社会机制 | 第12页 |
| 1.3 述情障碍的脑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1.4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2 实验一:述情障碍的大脑结构基础 | 第14-20页 |
| 2.1 前言 | 第14-15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2.2.1 被试 | 第15页 |
| 2.2.2 心理测量学数据收集 | 第15页 |
| 2.2.3 MRI数据采集 | 第15-16页 |
| 2.2.4 数据预处理 | 第16页 |
| 2.2.5 统计分析 | 第16页 |
| 2.3 实验结果 | 第16-18页 |
| 2.3.1 行为实验结果 | 第16-17页 |
| 2.3.2 大脑结构(VBM)结果 | 第17-18页 |
| 2.4 讨论 | 第18-20页 |
| 3 实验二:述情障碍个体情绪调节的网络特征:来自功能连接的证据 | 第20-26页 |
| 3.1 前言 | 第20-21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3.2.1 被试 | 第21页 |
| 3.2.2 心理测量数据采集 | 第21页 |
| 3.2.3 静息态数据采集 | 第21页 |
| 3.2.4 静息态数据预处理及个体水平分析 | 第21-22页 |
| 3.2.5 统计分析 | 第22页 |
| 3.3 实验结果 | 第22-24页 |
| 3.3.1 行为结果 | 第22页 |
| 3.3.2 以左侧杏仁核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与述情障碍的相关 | 第22-23页 |
| 3.3.3 以右侧杏仁核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与述情障碍的相关 | 第23页 |
| 3.3.4 以左侧前部脑岛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与述情障碍的相关 | 第23页 |
| 3.3.5 以右侧前脑岛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与述情障碍的相关 | 第23-24页 |
| 3.4 讨论 | 第24-26页 |
| 4 总讨论 | 第26-27页 |
| 5 结论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