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送达的实践困境及完善思考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我国民事送达现状分析 | 第9-21页 |
(一) 直接送达与留置送达的适用及其困境 | 第10-13页 |
1、直接送达 | 第10-11页 |
2、留置送达 | 第11-13页 |
(二) 邮寄送达问题思考 | 第13-16页 |
1、邮寄送达的适用条件 | 第13-14页 |
2、邮寄送达的积极意义 | 第14-15页 |
3、邮寄送达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三) 委托送达与转交送达的协助义务探讨 | 第16-18页 |
1、委托送达与转交送达的适用 | 第16-17页 |
2、协助义务的困境 | 第17-18页 |
(四) 公告送达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8-21页 |
1、公告送达的法律意义 | 第18-19页 |
2、公告送达的适用 | 第19页 |
3、公告送达中的问题 | 第19-21页 |
二、我国送达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第21-26页 |
(一) 现有送达方式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 第21-22页 |
1、直接送达难的原因 | 第21页 |
2、留置送达条件苛刻 | 第21页 |
3、邮寄送达主体地位不明 | 第21-22页 |
4、委托送达阻碍多 | 第22页 |
5、转交送达设置不够科学 | 第22页 |
6、启动公告送达程序有疏漏 | 第22页 |
(二) 从各个层面上分析民事送达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1、法院自身的因素 | 第22-23页 |
2、当事人因素 | 第23页 |
3、立法体制因素 | 第23-24页 |
4、社会因素 | 第24-26页 |
三、民事送达制度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 | 第26-31页 |
(一) 我国民事送达制度历史考察 | 第26-27页 |
(二) 民事诉讼送达制度之比较分析 | 第27-31页 |
1、送达主体 | 第27-28页 |
2、送达方式 | 第28-31页 |
四、改进我国民事送达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 第31-38页 |
(一) 对现有的送达方式进行改善 | 第31-34页 |
1、明确直接送达主体,签收范围适当扩大 | 第31-32页 |
2、留置送达简易化 | 第32页 |
3、邮寄送达明确主体地位 | 第32-33页 |
4、规范委托送达制度 | 第33页 |
5、严格控制转交送达时间 | 第33-34页 |
6、完善公告送达制度 | 第34页 |
(二) 多元价值需求的民事送达规则之探索 | 第34-38页 |
1、完善送达方式 | 第34-35页 |
2、设立双轨制送达方式 | 第35-36页 |
3、设立分级送达体制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