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组合机床及其加工论文--程序控制机床、数控机床及其加工论文

行星架数控加工工艺及装备改进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研究所具有的社会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1 社会应用价值第11页
        1.2.2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2-13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2-13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3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第13-15页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4页
        1.4.2 研究目标第14-15页
第2章 数控加工行星架的工艺优化第15-25页
    2.1 行星架的结构分析第15-16页
    2.2 传统加工行星架的工艺第16-19页
    2.3 传统加工工艺分析第19-20页
        2.3.1 传统工艺的不足第19页
        2.3.2 传统工艺数控化改进后的优越性第19-20页
    2.4 加工行星架的数控优化工艺第20-22页
    2.5 加工行星架传统工艺与优化工艺的比较第22-23页
    2.6 本章小结第23-25页
第3章 数控加工行星架工艺装备的改进第25-37页
    3.1 镗刀的改进第25-28页
        3.1.1 传统工艺的镗刀第25-26页
        3.1.2 传统工艺改进后的数控镗刀第26-27页
        3.1.3 镗刀改进前后的对比第27-28页
    3.2 铣刀的改进第28-31页
        3.2.1 传统工艺的铣刀第28-29页
        3.2.2 传统工艺改进后的数控铣刀第29-31页
        3.2.3 铣刀改进前后的对比第31页
    3.3 辅具的改进第31-33页
        3.3.1 传统工艺的辅具第31-32页
        3.3.2 传统工艺改进后的辅具第32-33页
        3.3.3 辅具改进前后的对比第33页
    3.4 夹具的改进第33-35页
        3.4.1 传统工艺的夹具第33-34页
        3.4.2 传统工艺改进后的夹具第34-35页
        3.4.3 夹具改进前后的对比第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4章 行星架的加工仿真分析第37-45页
    4.1 UG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第37-39页
        4.1.1 UG的简介第37页
        4.1.2 UG建模模块的特点第37-38页
        4.1.3 UG的自动编程第38-39页
    4.2 行星架的实体建模第39-41页
    4.3 行星架的加工的仿真第41-43页
        4.3.1 UG数控加工模块简介第41页
        4.3.2 零件行星孔的加工第41-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5章 行星架的加工试验第45-61页
    5.1 加工任务分析第46页
    5.2 内端面的加工第46-48页
        5.2.1 工件放置第46页
        5.2.2 加工条件分析第46-47页
        5.2.3 加工方式分析第47页
        5.2.4 加工程序分析第47-48页
    5.3 孔的加工第48-55页
        5.3.1 工件放置及找正第48页
        5.3.2 加工条件分析第48页
        5.3.3 加工方式分析第48页
        5.3.4 加工程序分析第48-50页
        5.3.5 切削条件分析第50-51页
        5.3.6 切削参数分析第51页
        5.3.7 切削转速对内孔表面粗糙度影响的分析第51-52页
        5.3.8 进给率对内孔表面粗糙度影响的分析第52-54页
        5.3.9 刀具耐用度第54页
        5.3.10 后排孔的加工及其同轴度的分析第54-55页
        5.3.11 硬质合金刀具的最后收尾加工第55页
    5.4 压板槽、压板槽眼以及吊环孔的加工第55-59页
        5.4.1 工件放置第55页
        5.4.2 加工条件分析第55页
        5.4.3 加工方式分析第55页
        5.4.4 加工程序分析第55-59页
    5.5 优化工艺与传统工艺的加工结果对比第59页
    5.6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6.1 论文的结论第61页
    6.2 研究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6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豆皮酸奶的研发及其功能性影响
下一篇:镀液成分及施镀温度对不锈钢表面化学镀Fe-Zn合金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