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PMMA基体组成调控对其增韧的影响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0页
    1.1 PMMA增韧机理的发展第9-11页
        1.1.1 共混改性方法第9-10页
        1.1.2 共聚方法第10页
        1.1.3 形态控制方法第10-11页
        1.1.4 层化增韧方法第11页
    1.2 橡胶增韧高聚物的增韧机理第11-14页
        1.2.1 微裂纹理论第11页
        1.2.2 多重银纹理论第11-12页
        1.2.3 剪切屈服第12页
        1.2.4 银纹-剪切带理论第12-13页
        1.2.5 逾渗模型第13页
        1.2.6 空洞化理论第13-14页
    1.3 核壳结构改性剂第14-15页
        1.3.1 乳液聚合第14-15页
    1.4 共混物相容性第15-16页
        1.4.1 概述第15-16页
        1.4.2 增容剂改善组分间的相容性第16页
        1.4.3 低分子量化合物增容剂第16页
    1.5 核壳改性剂对PMMA的增韧研究第16-17页
    1.6 PMMA/PC体系的研究第17-18页
    1.7 PMMA/PVDF体系的研究第18-19页
    1.8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及研究方案第19-20页
第二章 PC对PMMA共混体系的协同增韧第20-30页
    2.1 前言第20-21页
    2.2 实验部分第21-24页
        2.2.1 实验原料规格第21页
        2.2.2 实验仪器设备第21-22页
        2.2.3 核壳结构改性剂的合成第22页
        2.2.4 PMMA/PC/PB-g-MMA共混物的制备第22-23页
        2.2.5 样条制备第23-24页
        2.2.6 冲击强度测试第24页
        2.2.7 拉伸性能测试第24页
        2.2.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4-30页
        2.3.1 MgO对PMMA/PC共混物的影响第24-26页
        2.3.2 PC对PMMA/PB-g-MMA共混物的协同增韧作用第26-28页
        2.3.3 形变机理第28-30页
第三章 PVDF对PMMA基体组成调控的影响第30-44页
    3.1 前言第30-31页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第31-32页
        3.2.1 实验原料规格第31页
        3.2.2 实验仪器设备第31-32页
    3.3 实验过程第32-33页
        3.3.1 核壳结构改性剂第32页
        3.3.2 PMMA/PVDF/PB-g-MMA共混物的制备第32-33页
        3.3.3 样条制备第33页
    3.4 性能测试第33-34页
        3.4.1 冲击强度测试第33页
        3.4.2 拉伸性能测试第33-34页
        3.4.3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第34页
        3.4.4 动态力学分析 (DMA)第34页
        3.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4页
    3.5 PVDF对PB-g-MMA增韧PMMA性能的影响第34-39页
        3.5.1 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第34-35页
        3.5.2 DSC测试分析第35-36页
        3.5.3 DMA测试分析第36-37页
        3.5.4 分散相形态第37-38页
        3.5.5 形变机理第38-39页
    3.6 PB-g-MMA对PMMA/PVDF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第39-44页
        3.6.1 力学性能分析第39-40页
        3.6.2 DSC测试分析第40-41页
        3.6.3 DMA测试分析第41-42页
        3.6.4 分散相形态第42页
        3.6.5 形变机理第42-44页
第四章 结论第44-47页
致谢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作者简介第5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谷胱甘肽S-转移酶pi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及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Mucin 5B启动子区多态性变异与中国人群间质性肺炎发病风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