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非达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0-12页 |
1.3 非达霉素菌种选育研究 | 第12页 |
1.4 非达霉素的发酵工艺研究 | 第12页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2 菌株SIIA-A2098的鉴定 | 第15-22页 |
2.1 材料 | 第15-16页 |
2.1.1 菌株 | 第15页 |
2.1.2 培养基 | 第15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5-16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1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6-18页 |
2.2.1 表观特征 | 第16-17页 |
2.2.2 生理生化特征 | 第17页 |
2.2.3 菌株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 第17-1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8-21页 |
2.3.1 菌株SIIA-A2098的培养特征 | 第18页 |
2.3.2 菌株SIIA-A2098的形态鉴定 | 第18-19页 |
2.3.3 菌株SIIA-A2098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19-20页 |
2.3.4 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 | 第20页 |
2.3.5 16S rDNA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建立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非达霉素高产菌株选育 | 第22-42页 |
3.1 引言 | 第22-23页 |
3.2 材料 | 第23-25页 |
3.2.1 菌株 | 第23页 |
3.2.2 培养基 | 第23页 |
3.2.3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3.2.4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3.2.5 缓冲液 | 第24-2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3.3.1 非达霉素分析方法的确定 | 第25页 |
3.3.2 单菌丝体悬液的制备 | 第25页 |
3.3.3 氮离子注入诱变筛选高产突变株 | 第25-26页 |
3.3.4 链霉素和红霉素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 第26-27页 |
3.3.5 Genome shuffling(基因组重排)育种 | 第27-28页 |
3.3.6 Tn5转座子插入筛选高产突变株 | 第28-30页 |
3.3.7 高产菌株培养特征及遗传稳定性 | 第30-3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3.4.1 非达霉素的标准曲线绘制 | 第31页 |
3.4.2 氮离子诱变结果 | 第31-32页 |
3.4.3 链霉素和红霉素抗性突变株的筛选结果 | 第32-35页 |
3.4.4 Genome shuffling(基因组重排)筛选结果 | 第35-37页 |
3.4.5 Tn5转座子插入筛选高产突变株的筛选结果 | 第37-40页 |
3.4.6 高产菌株培养特征及遗传稳定性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非达霉素高产突变株发酵工艺优化 | 第42-65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材料 | 第42-44页 |
4.2.1 菌株 | 第42页 |
4.2.2 培养基 | 第42页 |
4.2.3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4.2.4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4-48页 |
4.3.1 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4.3.2 突变株SIIA-10L-2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5-46页 |
4.3.3 突变株SIIA-10L-2 发酵培养基的单因素筛选 | 第46页 |
4.3.4 突变株SIIA-10L-2 发酵培养基响应面优化 | 第46-48页 |
4.3.5 突变株SIIA-10L-2 发酵培养基非显著性因素的最适浓度考察 | 第4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8-64页 |
4.4.1 突变株SIIA-10L-2 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 第48-52页 |
4.4.2 突变株SIIA-10L-2 发酵培养基单因素优化结果 | 第52-56页 |
4.4.3 突变株SIIA-10L-2 发酵培养基响应面优化结果 | 第56-61页 |
4.4.4 突变株SIIA-10L-2 非显著性因素最适浓度考察结果 | 第61-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非达霉素高产菌株高产机理分析 | 第65-75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材料 | 第65-67页 |
5.2.1 菌株 | 第65页 |
5.2.2 培养基 | 第65-66页 |
5.2.3 主要试剂 | 第66页 |
5.2.4 主要设备 | 第66-67页 |
5.3 方法 | 第67-69页 |
5.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67页 |
5.3.2 rpsL基因序列和rsmG基因序列的PCR扩增及序列比对 | 第67-69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9-73页 |
5.4.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9页 |
5.4.2 基因序列PCR扩增结果 | 第69-70页 |
5.4.3 扩增片段TA克隆、测序及结果分析 | 第70-73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A 试剂盒操作方法 | 第80-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综述 非达霉素的研究进展 | 第85-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