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其他结构论文

新型装配式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力学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2页
    1.2 装配式单层空间网格结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第15-16页
    参考文献第16-20页
第二章 新型装配式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整体模型研究第20-36页
    2.1 新型装配式节点介绍第20-25页
        2.1.1 新型装配式节点构造第20-21页
        2.1.2 新型装配式节点试验简介第21-23页
        2.1.3 新型装配式节点性能第23-25页
    2.2 装配式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整体模型研究第25-33页
        2.2.1 装配式节点有限元模型第25-26页
        2.2.2 装配式节点弹簧刚度第26-28页
        2.2.3 装配式节点有限元模型验证第28-33页
    2.3 本章小结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第三章 新型装配式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静力性能研究第36-58页
    3.1 结构形式及构件尺寸第36-38页
        3.1.1 模型说明第36页
        3.1.2 构件选择基本原则第36-37页
        3.1.3 结构形式与构件尺寸第37-38页
    3.2 设计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分析第38-43页
        3.2.1 第1号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静力分析第38-39页
        3.2.2 第2号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静力分析第39-40页
        3.2.3 第3号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静力分析第40-41页
        3.2.4 第4号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静力分析第41-43页
        3.2.5 静力分析结果汇总第43页
    3.3 稳定分析第43-50页
        3.3.1 第1号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稳定分析第43-45页
        3.3.2 第2号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稳定分析第45-46页
        3.3.3 第3号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稳定分析第46-48页
        3.3.4 第4号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稳定分析第48-49页
        3.3.5 稳定分析结果汇总第49-50页
    3.4 影响结构整体稳定的参数第50-56页
        3.4.1 矢跨比第51-53页
        3.4.2 网格尺寸第53-54页
        3.4.3 跨度第54-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8页
第四章 传统装配式节点与新型装配式节点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整体性能比较第58-70页
    4.1 构造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第58页
    4.2 节点构造对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第58-67页
        4.2.1 第1号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稳定分析第59-61页
        4.2.2 第2号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稳定分析第61-63页
        4.2.3 第3号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稳定分析第63-65页
        4.2.4 第4号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稳定分析第65-67页
        4.2.5 数据汇总第67页
    4.3 本章小结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0页
第五章 基于不同结构整体稳定性能目标的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装配式节点力学性能要求第70-86页
    5.1 模型参数第70页
    5.2 节点转动刚度第70-77页
        5.2.1 节点转动刚度对结构稳定承载力与刚度的影响第72-73页
        5.2.2 节点转动刚度对结构特征值屈曲模式的影响第73-75页
        5.2.3 节点转动刚度对结构非线性失稳的影响第75-77页
    5.3 节点面外极限弯矩第77-82页
        5.3.1 节点面外极限弯矩对非线性失稳模式的影响第78-80页
        5.3.2 节点面外极限弯矩对稳定承载力的影响第80页
        5.3.3 节点面外极限弯矩对内力分布的影响第80-82页
    5.4 节点塑性极限位移第82-83页
    5.5 装配式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稳定承载力估算第83-85页
        5.5.1 节点刚度的影响第83-84页
        5.5.2 节点极限弯矩的影响第84-85页
        5.5.3 装配式索支撑空间网格结构稳定承载力第85页
    5.6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6-88页
    6.1 主要结论第86页
    6.2 研究展望第86-88页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小波变换和深度信念网络的风电场短期风速预测方法
下一篇:含风力发电机组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