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民间殉情文化探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纳西族民间殉情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9-1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二、选题背景及论文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论文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纳西族的文化概述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纳西族的殉情文化渊源 | 第15-20页 |
一、殉情的含义 | 第15-16页 |
二、纳西族历史上的殉情悲剧 | 第16-20页 |
(一)殉情之文 | 第16页 |
(二)纳西族殉情的文化渊源 | 第16-20页 |
第二章 纳西族殉情文化的现象 | 第20-27页 |
一、殉情的主体 | 第20-24页 |
(一)殉情与女性 | 第20-23页 |
(二)殉情与男性 | 第23-24页 |
二、殉情的方式 | 第24-25页 |
(一)自缢 | 第24页 |
(二)投崖或投江 | 第24页 |
(三)服草乌或鸦片自杀 | 第24-25页 |
三、殉情的过程 | 第25-27页 |
(一)殉情前的准备 | 第25页 |
(二)殉情中的坦然 | 第25页 |
(三)殉情后的重生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纳西族殉情文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27-42页 |
一、纳西族社会文化的变迁 | 第27-31页 |
(一)改土归流与殉情 | 第27-28页 |
(二)儒家文化与殉情 | 第28-29页 |
(三)原始婚恋观与殉情 | 第29-31页 |
二、东巴教的教化 | 第31-34页 |
(一)“祭风仪式”的催化 | 第32-33页 |
(二)“欢乐十二坡”的吸引 | 第33-34页 |
三、东巴文学的暗示与引导 | 第34-39页 |
(一)东巴文学的暗示 | 第35-38页 |
(二)东巴文学的引导 | 第38-39页 |
四、纳西族独特的个性与心理因素 | 第39-42页 |
(一)“灵魂不死”的生死观 | 第40页 |
(二)超出理性的婚恋观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