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裂缝表面细观力学的闭合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裂缝表面形态描述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应力裂缝闭合规律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第15-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认识 | 第16-18页 |
第2章 碳酸盐岩裂缝的特征研究 | 第18-25页 |
2.1 碳酸盐岩储层概述 | 第18-19页 |
2.1.1 孔隙型储集层 | 第18页 |
2.1.2 裂缝型储集层 | 第18-19页 |
2.1.3 溶洞型储集层 | 第19页 |
2.1.4 孔洞缝复合型储集层 | 第19页 |
2.2 碳酸盐岩裂缝的成因及分类 | 第19-20页 |
2.2.1 裂缝的成因 | 第20页 |
2.2.2 裂缝的分类 | 第20页 |
2.3 描述碳酸盐岩裂缝的基本参数 | 第20-22页 |
2.4 裂缝表面形态研究 | 第22-23页 |
2.5 裂缝表面形态研究的难点及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闭合应力下裂缝组合形态实验研究 | 第25-48页 |
3.1 实验方法设计研究 | 第25-30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25页 |
3.1.2 实验原理 | 第25-27页 |
3.1.3 实验设计 | 第27页 |
3.1.4 实验步骤 | 第27-30页 |
3.1.5 实验预期成果 | 第30页 |
3.2 裂缝表面形态三维数字化表征方法 | 第30-34页 |
3.2.1 数字化原理介绍 | 第30-31页 |
3.2.2 数字化定量分析参数 | 第31-32页 |
3.2.3 数字化实现过程 | 第32-34页 |
3.3 不同闭合应力下裂缝组合形态实验研究 | 第34-42页 |
3.3.1 实验测试结果 | 第34-40页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3.4 特征参数与闭合应力关系研究 | 第42-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微凸体弹塑性混合变形实验研究 | 第48-57页 |
4.1 应力应变关系 | 第48页 |
4.2 实验方法设计研究 | 第48-49页 |
4.3 弹塑性混合变形实验研究 | 第49-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裂缝闭合模型研究 | 第57-79页 |
5.1 裂缝闭合的影响因素 | 第58页 |
5.2 粗糙面接触模型讨论 | 第58-62页 |
5.2.1 Hertz理论模型 | 第58-59页 |
5.2.2 G-W模型 | 第59-60页 |
5.2.3 B&S模型 | 第60-61页 |
5.2.4 Y模型 | 第61-62页 |
5.3 微凸体接触模型 | 第62-75页 |
5.3.1 模型建立 | 第63-64页 |
5.3.2 完全弹性变形 | 第64-68页 |
5.3.3 完全塑性变形 | 第68-69页 |
5.3.4 弹塑性混合变形 | 第69-75页 |
5.4 粗糙面接触模型 | 第75页 |
5.5 模型验证 | 第75-78页 |
5.5.1 微凸体接触模型验证 | 第76-77页 |
5.5.2 粗糙面接触模型验证 | 第77-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79-81页 |
1、结论 | 第79-80页 |
2、建议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6-87页 |
附件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