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贸易的利益分配研究--基于增加值贸易测算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第12-15页 |
1.2.1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3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的创新 | 第15页 |
1.3.2 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增加值贸易理论概述 | 第16-27页 |
2.1 增加值贸易概念 | 第16-17页 |
2.2 增加值贸易国内外研究 | 第17-22页 |
2.2.1 国外研究 | 第17-19页 |
2.2.2 国内研究 | 第19-22页 |
2.3 贸易核算方法 | 第22-26页 |
2.3.1 传统国际贸易核算方法 | 第22-23页 |
2.3.2 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 | 第23-26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26-27页 |
第3章 中日贸易现状及问题 | 第27-32页 |
3.1 中日贸易的演进与现状 | 第27-28页 |
3.1.1 演进 | 第27页 |
3.1.2 现状 | 第27-28页 |
3.2 中日贸易问题 | 第28-31页 |
3.2.1 双边贸易不平衡 | 第28-29页 |
3.2.2 贸易摩擦 | 第29-30页 |
3.2.3 中日贸易特点比较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中日增加值贸易测算 | 第32-47页 |
4.1 数据来源及模型 | 第32-36页 |
4.1.1 WIOD国际投入产出表 | 第32-33页 |
4.1.2 多国增加值出口测算模型 | 第33-36页 |
4.2 中日之间增加值贸易与传统海关贸易对比 | 第36-41页 |
4.2.1 整体层面比较 | 第36-37页 |
4.2.2 行业层面比较 | 第37-41页 |
4.3 中日两国增加值双边贸易地位分析 | 第41-46页 |
4.3.1 整体层面比较 | 第41-42页 |
4.3.1.1 增加值出口角度 | 第41-42页 |
4.3.1.2 增加值进口角度 | 第42页 |
4.3.2 行业层面比较 | 第42-46页 |
4.3.2.1 增加值出口角度 | 第42-44页 |
4.3.2.2 增加值进口角度 | 第44-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中日贸易利益的分配比较 | 第47-56页 |
5.1 多国价值增值分解模型 | 第47-49页 |
5.2 中日双边贸易利益分配分析 | 第49-55页 |
5.2.1 整体层面 | 第49-52页 |
5.2.1.1 中对日出口价值增值分解 | 第49-50页 |
5.2.1.2 日对中出口价值增值分解 | 第50-52页 |
5.2.2 行业层面 | 第52-55页 |
5.2.2.1 最终消费品增加值出口 | 第52-53页 |
5.2.2.2 中间品增加值出口 | 第53-54页 |
5.2.2.3 出口回流价值增值 | 第54页 |
5.2.2.4 出口境外价值增值 | 第54-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61-63页 |
A.发表学术论文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