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1 前言 | 第16-29页 |
1.1 芽休眠 | 第17-18页 |
1.1.1 定义 | 第17页 |
1.1.2 分类 | 第17页 |
1.1.3 进程界定 | 第17-18页 |
1.2 芽休眠调控 | 第18-21页 |
1.2.1 DAMs基因 | 第18-20页 |
1.2.1.1 DAMs基因在桃上的研究 | 第19页 |
1.2.1.2 DAMs基因在梨上的研究 | 第19页 |
1.2.1.3 DAMs基因在梅上的研究 | 第19-20页 |
1.2.2 与休眠相关的冷诱导基因 | 第20页 |
1.2.3 低温诱导蛋白 | 第20-21页 |
1.3 芽休眠与内质网的关系 | 第21-28页 |
1.3.1 自然休眠与钙离子相关 | 第21-22页 |
1.3.2 细胞内钙库内质网 | 第22-27页 |
1.3.2.1 膜相关转录因子 | 第24-25页 |
1.3.2.2 应激反应基因的表达上调 | 第25页 |
1.3.2.3 IRE1与RNA剪切分支 | 第25-26页 |
1.3.2.4 bZIP60的mRNA剪切 | 第26-27页 |
1.3.2.5 趋同途径 | 第27页 |
1.3.3 自然休眠与内质网 | 第27-2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9-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2.1.2 菌株及质粒 | 第29页 |
2.1.3 试剂盒、培养基、酶、生化试剂 | 第29-30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2.1.5 PCR引物的合成 | 第3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0-46页 |
2.2.1 植物材料的培养及处理 | 第30-31页 |
2.2.1.1 桃生长及准备 | 第30-31页 |
2.2.1.2 拟南芥的生长及植物材料的准备 | 第31页 |
2.2.2 透射电镜观察 | 第31页 |
2.2.3 各种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 第31-33页 |
2.2.4 构建转基因植物表达载体 | 第33-41页 |
2.2.4.1 R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2.2.4.2 RNA的纯化 | 第34-35页 |
2.2.4.3 总RNA含量与纯度检测 | 第35页 |
2.2.4.4 反转录cDNA | 第35-37页 |
2.2.4.5 Phusion PCR扩增 | 第37页 |
2.2.4.6 PCR产物回收(试剂盒法) | 第37-38页 |
2.2.4.7 连接反应 | 第38-39页 |
2.2.4.8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39页 |
2.2.4.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转化及鉴定 | 第39-40页 |
2.2.4.10 质粒提取 | 第40-41页 |
2.2.4.11 质粒DNA的酶切鉴定 | 第41页 |
2.2.5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 第41-42页 |
2.2.5.1 根癌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41-42页 |
2.2.5.2 拟南芥的转化 | 第42页 |
2.2.6 荧光定量步骤 | 第42-43页 |
2.2.7 转基因植株的生物学鉴定 | 第43-44页 |
2.2.7.1 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DNA鉴定 | 第43页 |
2.2.7.2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43-44页 |
2.2.7.3 DNA的纯化 | 第44页 |
2.2.7.4 DNA浓度检测 | 第44页 |
2.2.7.5 转基因株系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44页 |
2.2.8 超表达及转基因后代的功能分析 | 第44页 |
2.2.9 统计学处理 | 第44-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69页 |
3.1 花芽自然休眠期界定 | 第46-47页 |
3.2 花芽自然休眠期生长点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第47-50页 |
3.3 ER应激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在花芽自然休眠进程中的表达 | 第50-54页 |
3.3.1 ER应激标志因子的表达 | 第51-52页 |
3.3.2 IRE1 -bZIP60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 | 第52-53页 |
3.3.3 bZIP28-NF-Y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 | 第53-54页 |
3.4 需冷量依赖的种子休眠和芽休眠的关系 | 第54-60页 |
3.4.1 种子层积过程中生长点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第54-57页 |
3.4.1.1 种子层积过程中生长点细胞全貌超微结构变化 | 第54-55页 |
3.4.1.2 种子层积过程中生长点细胞质体超微结构变化 | 第55-56页 |
3.4.1.3 种子层积过程中生长点细胞胞间连丝超微结构变化 | 第56-57页 |
3.4.1.4 种子层积过程中生长点细胞膜系统超微结构变化 | 第57页 |
3.4.2 种子层积过程中ER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57-60页 |
3.4.2.1 ER应激标志因子的表达 | 第57-60页 |
3.5 基因功能验证 | 第60-69页 |
3.5.1 基因结构分析 | 第60-61页 |
3.5.2 桃基因在不同需冷量桃品种中的表达变化 | 第61-63页 |
3.5.3 拟南芥ire1、bzip60突变体的表型鉴定 | 第63-69页 |
3.5.3.1 T-DNA插入突变体的插入模式图 | 第63页 |
3.5.3.2 T-DNA插入突变体纯合体鉴定 | 第63-64页 |
3.5.3.3 突变体的萌发率表型 | 第64-65页 |
3.5.3.4 T-DNA插入突变体中AtIRE1、AtbZIP60基因的表达 | 第65-66页 |
3.5.3.5 PpIRE1、PpbZIP60在突变体和野生型中的表达和表型 | 第66-69页 |
4 讨论 | 第69-72页 |
4.1 芽自然休眠超微结构变化 | 第69-70页 |
4.2 芽自然休眠和种子休眠的关系 | 第70-71页 |
4.3 过量表达、功能互补PpIRE1、PpbZIP60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71-72页 |
5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