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含铀废水概述 | 第11-13页 |
1.1.1 含铀废水的来源 | 第11-12页 |
1.1.2 含铀废水的危害 | 第12-13页 |
1.2 含铀废水的处理 | 第13-18页 |
1.2.1 含铀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3-16页 |
1.2.2 含铀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 第16-18页 |
1.3 厌氧颗粒污泥概述 | 第18-21页 |
1.3.1 厌氧颗粒污泥结构特性 | 第19-20页 |
1.3.2 颗粒污泥去除重金属的机理 | 第20-21页 |
1.4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1.4.1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 | 第21页 |
1.4.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21-22页 |
1.4.3 高通量测序技术(NGS) | 第22页 |
1.4.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2.1.1 主要实验材料与药品 | 第27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2.2 样品采集与溶液配制 | 第28-30页 |
2.2.1 颗粒污泥的采集 | 第28-29页 |
2.2.2 溶液配制 | 第29-30页 |
2.3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30页 |
2.4 铀去除特性实验与机理分析 | 第30-33页 |
2.4.1 铀去除特性实验 | 第30-31页 |
2.4.2 机理分析 | 第31-33页 |
第3章 厌氧颗粒污泥去除U(VI)的性能 | 第33-45页 |
3.1 厌氧颗粒污泥去除U(VI)的效能影响 | 第33-37页 |
3.1.1 U(VI)初始浓度对厌氧颗粒污泥去除U(VI)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2 颗粒污泥投加量对厌氧颗粒污泥去除U(VI)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3 pH值对厌氧颗粒污泥去除U(VI)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 共存离子对厌氧颗粒污泥去除U(VI)的影响试验 | 第37-42页 |
3.2.1 SO_4~(2-)浓度对厌氧颗粒污泥去除U(VI)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Fe、Fe~(2+)对厌氧颗粒污泥去除U(VI)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3 Fe~(3+)对厌氧颗粒污泥去除U(VI)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4 Cu~(2+)对厌氧颗粒污泥去除U(VI)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乳酸钠、乙酸钠对颗粒污泥去除U(VI)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厌氧颗粒污泥去除U(Ⅵ)的机理分析 | 第45-51页 |
4.1 颗粒污泥去除U(Ⅵ)的SEM与EDS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2 颗粒污泥菌落结构分析 | 第46-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5.1 结论 | 第51-52页 |
5.2 建议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论文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