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NO_x的产生与控制 | 第12-18页 |
1.2.1 NO_x来源与危害 | 第12-14页 |
1.2.2 氮氧化物产生机理 | 第14-16页 |
1.2.3 氮氧化物危害 | 第16页 |
1.2.4 NO_x脱除技术现状 | 第16-18页 |
1.3 活性炭脱硝机理及现状 | 第18-20页 |
1.3.1 活性炭脱硝机理 | 第18页 |
1.3.2 活性炭法脱硝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铁基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 SCR脱硝还原剂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5.1 氨系还原剂 | 第21-22页 |
1.5.2 碳氢类还原剂 | 第22-23页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3-24页 |
1.6.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6.3 创新点 | 第24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试验系统与方法 | 第25-34页 |
2.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第25-26页 |
2.1.1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2 实验材料与配气 | 第26页 |
2.2 复合吸收剂的制备 | 第26-29页 |
2.2.1 铁基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2 活性炭的预处理 | 第27-29页 |
2.3 催化剂的性能测试系统及评价方法 | 第29-31页 |
2.3.1 测试装置 | 第29页 |
2.3.2 测试条件及活性评价方法 | 第29-31页 |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31-33页 |
2.4.1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第31-32页 |
2.4.2 催化剂比表面积及孔径测定(BET) | 第32页 |
2.4.3 扫描电镜(SEM) | 第32-33页 |
2.4.4 热重分析(TG) | 第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钢渣/活性炭复合吸收剂脱硝性能实验 | 第34-43页 |
3.1 实验装置气密性检验 | 第34页 |
3.2 钢渣/活性炭配比实验 | 第34-36页 |
3.3 空白对照实验 | 第36-39页 |
3.3.1 活性炭(AC)吸附对照实验 | 第36-37页 |
3.3.2 钢渣脱硝对照实验 | 第37-38页 |
3.3.3 钢渣/活性炭复合吸收剂协同脱硝实验 | 第38-39页 |
3.4 反应条件对复合吸收剂效率的影响 | 第39-42页 |
3.4.1 温度T对复合吸收剂效率的影响 | 第40页 |
3.4.2 NO浓度对复合吸收剂脱效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3 氧含量对复合吸收剂效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复合吸收剂脱硝反应条件优化研究 | 第43-50页 |
4.1 响应面实验设计(Box-Behnken) | 第43-44页 |
4.2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4.3 实验反应气氛和温度T对效率的影响 | 第46-48页 |
4.4 响应值最佳工况点优化预测结果及其验证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不同钢渣最佳工况点实验研究及表征分析 | 第50-56页 |
5.1 不同铁含量钢渣最佳工况点的实验分析 | 第50-51页 |
5.2 活性炭热解分析 | 第51-52页 |
5.3 钢渣元素成份分析(XRF) | 第52-53页 |
5.4 钢渣比表面积测定(BET) | 第53-54页 |
5.5 复合吸收剂反应前后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54-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总结 | 第56-57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57页 |
6.3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