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1.1 臭氧胁迫研究方法的进展 | 第10-11页 |
1.2 臭氧胁迫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11页 |
1.3 臭氧胁迫对小麦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 第11-12页 |
1.4 臭氧胁迫对小麦叶片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12-13页 |
1.4.1 对小麦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第12页 |
1.4.2 对小麦叶片丙二醛的影响 | 第12-13页 |
1.4.3 对小麦叶片抗坏血酸的影响 | 第13页 |
1.5 臭氧胁迫对小麦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13-14页 |
1.6 臭氧胁迫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14-16页 |
1.6.1 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的影响 | 第14页 |
1.6.2 对小麦籽粒氨基酸的影响 | 第14-15页 |
1.6.3 对小麦籽粒淀粉的影响 | 第15页 |
1.6.4 对小麦籽粒RVA的影响 | 第15-16页 |
1.7 臭氧胁迫对小麦倒伏性状的影响 | 第16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2.1 试验地点与设施 | 第17页 |
2.2 试验平台 | 第17页 |
2.3 材料培育 | 第17-18页 |
2.4 测定内容和方法 | 第18-21页 |
2.4.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 第18页 |
2.4.2 物质生产与分配 | 第18页 |
2.4.3 叶片相关性状 | 第18-19页 |
2.4.4 元素浓度、含量和分配 | 第19-20页 |
2.4.5 品质 | 第20-21页 |
2.4.6 倒伏相关性状 | 第21页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56页 |
3.1 平台控制 | 第22-23页 |
3.1.1 熏蒸期臭氧浓度 | 第22页 |
3.1.2 熏蒸期温度、湿度、光照和压力 | 第22-23页 |
3.2 臭氧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23-25页 |
3.2.1 籽粒产量 | 第23-24页 |
3.2.2 产量构成因子 | 第24-25页 |
3.3 臭氧胁迫对小麦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 第25-28页 |
3.3.1 物质生产 | 第25-27页 |
3.3.2 物质分配 | 第27-28页 |
3.4 臭氧胁迫对小麦叶片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28-35页 |
3.4.1 叶片伤害指数(LBS) | 第28-29页 |
3.4.2 SPAD值 | 第29-30页 |
3.4.3 叶绿素 | 第30-32页 |
3.4.4 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 | 第32-34页 |
3.4.5 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 | 第34-35页 |
3.5 臭氧胁迫对小麦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35-41页 |
3.5.1 元素浓度 | 第35-37页 |
3.5.2 元素累积量 | 第37-39页 |
3.5.3 元素分配 | 第39-41页 |
3.6 臭氧胁迫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41-48页 |
3.6.1 外观品质 | 第41-42页 |
3.6.2 营养品质 | 第42-47页 |
3.6.3 加工品质 | 第47-48页 |
3.7 臭氧胁迫对小麦倒伏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48-56页 |
3.7.1 倒伏指数 | 第48-49页 |
3.7.2 抗折力 | 第49-50页 |
3.7.3 节间弯曲力矩 | 第50-51页 |
3.7.4 节间长度 | 第51页 |
3.7.5 节间粗度 | 第51-53页 |
3.7.6 节间重 | 第53-55页 |
3.7.7 节间单位长度干重 | 第55-56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6-63页 |
4.1 平台控制 | 第56页 |
4.2 臭氧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 臭氧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1 物质生产 | 第57-58页 |
4.3.2 物质分配 | 第58页 |
4.4 臭氧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叶片性状的影响 | 第58-59页 |
4.5 臭氧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 第59-60页 |
4.5.1 元素浓度 | 第59页 |
4.5.2 元素累积量 | 第59页 |
4.5.3 元素分配 | 第59-60页 |
4.6 臭氧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60-61页 |
4.7 臭氧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倒伏性状的影响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