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理论部分 | 第10-19页 |
1 现代医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1 概述 | 第10页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0页 |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0-14页 |
1.3.1 危险因素 | 第10-12页 |
1.3.2 发病机制 | 第12-14页 |
1.4 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4.1 西医基础 | 第14页 |
1.4.2 中药复方对于CAS的干预作用 | 第14页 |
2 中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2.1 病名的认识 | 第14-15页 |
2.2 病因病机 | 第15-18页 |
2.2.1 痰浊—形成之因 | 第15-16页 |
2.2.2 瘀毒—致病之本 | 第16-18页 |
2.2.3 痰瘀互结 | 第18页 |
2.3 辩证论治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含水蛭的中成药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ate分析 | 第19-27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1.1 纳入标准 | 第20-21页 |
1.2 排除标准 | 第21页 |
1.3 检索策略 | 第21页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第21页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第21页 |
1.6 统计分析 | 第21页 |
2 结果 | 第21-26页 |
2.1 检索结果 | 第21-22页 |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第22-23页 |
2.3 Meta分析结果 | 第23-26页 |
2.3.1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 | 第23页 |
2.3.2 颈动脉斑块Grouse积分 | 第23-24页 |
2.3.3 斑块面积 | 第24页 |
2.3.4 胃肠道反应 | 第24-25页 |
2.3.5 肝肾功能异常 | 第25-26页 |
3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27-3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2. 资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2.1 病例选择标准 | 第27页 |
2.2 诊断标准 | 第27页 |
2.3 纳入标准 | 第27-28页 |
2.4 排除标准 | 第28-29页 |
2.4.1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 第28页 |
2.4.2 不良事件程度分级 | 第28页 |
2.4.3 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相关性评估” | 第28页 |
2.4.4 退出研究情况 | 第28-29页 |
2.5 治疗方案 | 第29页 |
2.5.1 病例收集 | 第29页 |
2.5.2 试验药物 | 第29页 |
2.5.3 用药方法 | 第29页 |
2.5.4 试验周期 | 第29页 |
2.5.5 合并疾病与合并治疗 | 第29页 |
2.6 观察指标 | 第29-30页 |
2.6.1 一般资料 | 第29页 |
2.6.2 安全性指标 | 第29页 |
2.6.3 主要效应指标 | 第29-30页 |
2.6.4 次要效应指标 | 第30页 |
2.7 诊断指标 | 第30页 |
2.8 统计方法 | 第3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0-34页 |
3.1 一般资料 | 第30-31页 |
3.2 斑块变化 | 第31-32页 |
3.3 CIMT | 第32页 |
3.4 血脂 | 第32-33页 |
3.5 安全性指标 | 第33页 |
3.6 终点事件 | 第33页 |
3.7 结果 | 第33-34页 |
4 结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讨论部分 | 第35-37页 |
1.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1.1 CAS多在各种慢性病基础上发生 | 第35页 |
1.2 脑血康胶囊干预CAS,具有逆转斑块、降低CIMT的作用 | 第35页 |
1.3 血脂异常与脑血康胶囊 | 第35页 |
1.4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 第35-36页 |
1.5 脑血康作用 | 第36页 |
2. 不足和展望 | 第36-37页 |
2.1 不足 | 第36页 |
2.2 展望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附录 | 第38-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