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 | 第10-33页 |
(一) 成长环境的影响 | 第10-20页 |
1、童年的创伤 | 第10-13页 |
2、逃离父亲 | 第13-16页 |
3、冷漠的母亲 | 第16-20页 |
(二) 家族的背影 | 第20-23页 |
(三) 时代的影响 | 第23-28页 |
(四) 爱情婚姻的影响 | 第28-32页 |
(五) 《红楼梦》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二、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 | 第33-41页 |
(一) 童年家庭生活的失落 | 第33-37页 |
1、异化的母爱 | 第33-35页 |
2、缺席的父爱 | 第35-37页 |
(二) 消解爱情与婚姻的神话 | 第37-39页 |
(三) 冷漠残酷的手足之情 | 第39-41页 |
三、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 第41-47页 |
(一) 给女性小说注入新的质素 | 第41-44页 |
1、对女性自我价值的挖掘与确立 | 第41-42页 |
2、对女性原罪意识的真实展露与深刻批判 | 第42-44页 |
(二) 独特苍凉的美学体现 | 第44-47页 |
1、无意识的错误与未加思虑的愚蠢导致悲剧 | 第44-45页 |
2、有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 | 第45-46页 |
3、人性欲望的扩张所导致的悲剧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