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8-11页 |
(一) 列宁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 列宁从严治党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 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3-14页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列宁从严治党思想的形成 | 第16-24页 |
一、列宁从严治党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6-18页 |
(一) 国际背景 | 第16-17页 |
(二) 国内背景 | 第17-18页 |
二、列宁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18-20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为列宁从严治党思想的形成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第18-1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为列宁从严治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三、列宁从严治党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 第20-24页 |
(一) 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活动 | 第20-21页 |
(二)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列宁从严治党思想的内容 | 第24-55页 |
一、列宁关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主张 | 第24-29页 |
(一)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 第24-27页 |
(二) 在实践中同偏离正确路线的各种错误思潮作理论斗争 | 第27-29页 |
二、列宁关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主张 | 第29-36页 |
(一) “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 | 第29-32页 |
(二) 执政党必须具有高度组织性 | 第32-33页 |
(三) 坚持选好、用好、考察好、培养好党的干部 | 第33-36页 |
三、列宁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主张 | 第36-41页 |
(一) 坚决惩处脱离群众,割裂党群关系的失职行为 | 第36-39页 |
(二) 坚持法庭公开审判,严治拖拉作风 | 第39-41页 |
四、列宁关于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主张 | 第41-48页 |
(一) 严格遵守法律规章制度 | 第41-46页 |
(二) 建立健全党的监督制度 | 第46-48页 |
五、列宁关于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主张 | 第48-55页 |
(一) 严惩贪污腐败,克服官僚主义 | 第48-51页 |
(二) 严格执行铁一般的纪律 | 第51-55页 |
第三章 列宁从严治党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 | 第55-80页 |
一、列宁从严治党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55-58页 |
(一)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 | 第55-57页 |
(二) 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 第57-58页 |
二、列宁从严治党思想的现实启示 | 第58-80页 |
(一) 党必须狠抓思想建设,严格要求党员坚定理想信念 | 第58-63页 |
(二) 党执政后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严格管理,提高党员质量 | 第63-66页 |
(三) 党必须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 第66-71页 |
(四) 党执政后必须完善党的监督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协同监督 | 第71-75页 |
(五) 党执政后必须始终坚持严惩腐败,把反腐倡廉作为从严治党的核心和重点 | 第75-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