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就业质量的概念和内涵 | 第14-15页 |
1.3.2 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 第15-17页 |
1.3.3 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17页 |
1.3.4 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 第17-18页 |
1.3.5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9-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1.1 农民工 | 第22页 |
2.1.2 就业质量 | 第22-23页 |
2.2 关于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2.1 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 | 第23-24页 |
2.2.2 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 | 第24页 |
2.2.3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2.2.5 托达罗劳动力迁移理论 | 第26-28页 |
3 长株潭地区农民工就业现状分析 | 第28-36页 |
3.1 基本特征 | 第28-30页 |
3.1.1 性别特征 | 第28页 |
3.1.2 年龄特征 | 第28-29页 |
3.1.3 学历特征 | 第29-30页 |
3.2 就业条件 | 第30-32页 |
3.2.1 收入水平 | 第30页 |
3.2.2 工作时间 | 第30-31页 |
3.2.3 工作经历 | 第31-32页 |
3.3 就业保障 | 第32-33页 |
3.3.1 社保缴纳情况 | 第32页 |
3.3.2 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 第32页 |
3.3.3 岗位培训经历 | 第32-33页 |
3.3.4 加入工会组织情况 | 第33页 |
3.4 就业满意度 | 第33-36页 |
3.4.1 对收入水平的满意度 | 第33-34页 |
3.4.2 对目前工作条件的满意度 | 第34-35页 |
3.4.3 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 | 第35-36页 |
4 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 第36-50页 |
4.1 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6-37页 |
4.2 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37-42页 |
4.2.1 专家意见法 | 第37-38页 |
4.2.2 层次分析法 | 第38-42页 |
4.3 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确定 | 第42-44页 |
4.3.1 就业满意度 | 第42-43页 |
4.3.2 就业条件 | 第43页 |
4.3.3 就业保障 | 第43-44页 |
4.4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4-47页 |
4.5 长株潭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分析 | 第47-50页 |
4.5.1 问卷调查数据的处理 | 第47-48页 |
4.5.2 长株潭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测算 | 第48-50页 |
5 提高长株潭地区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对策 | 第50-54页 |
5.1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完善企业用工模式 | 第50页 |
5.2 加大岗位培训投入,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 | 第50-51页 |
5.3 统筹城乡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 第51页 |
5.4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 第51-52页 |
5.5 重视正当合理诉求,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 | 第52页 |
5.6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制度创新 | 第52-54页 |
6 总结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