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辅纶诗歌悲沉伤感风格论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1章 悲沉伤感的题材与情感的抒发 | 第10-22页 |
1.1 生离死别之际的拳拳悲痛 | 第10-13页 |
1.1.1 与亲人生离死别的悲痛 | 第10-12页 |
1.1.2 与朋友生离死别的哀伤 | 第12-13页 |
1.2 仕途迍邅、人生困厄的伤感愁苦 | 第13-19页 |
1.2.1 怀抱利器而不得用的悲愤惆怅 | 第14-15页 |
1.2.2 功名未立而年华逝去时的悲愁伤感 | 第15-17页 |
1.2.3 羁旅行役途中的悲苦感慨 | 第17-19页 |
1.3 民生之多艰的肺腑哀歌 | 第19-20页 |
1.4 晚清末世的黍离之悲 | 第20-22页 |
第2章 悲沉伤感诗风的艺术表现 | 第22-32页 |
2.1 孤凄阴寒的意象与意境 | 第22-25页 |
2.1.1 鸿雁意象的选取 | 第22-24页 |
2.1.2 营造阴郁清寒的审美意境 | 第24-25页 |
2.2 塑造孤高失意的主人公形象 | 第25-28页 |
2.2.1 托物写孤怀 | 第25-27页 |
2.2.2 悲剧性格与凄苦人生的真实写照 | 第27-28页 |
2.3 直抒胸臆的艺术手法 | 第28-30页 |
2.4 悲沉伤感的语言特色 | 第30-32页 |
2.4.1 悲情词汇的运用 | 第30-31页 |
2.4.2 楚地悲风的特色语言 | 第31-32页 |
第3章 悲沉伤感诗风形成原因 | 第32-39页 |
3.1 封建末世的社会危机 | 第32-33页 |
3.2 坎坷的人生遭际 | 第33-35页 |
3.3 楚人多悲思的文化基因 | 第35-36页 |
3.4 古代文学感伤主义传统的影响 | 第36-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