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水陆生态交错带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9-10页 |
1.2.2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研究背景及动态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3 杭州城市水陆交错带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支撑理论综述 | 第18-22页 |
2.1 恢复生态学相关理论 | 第18页 |
2.1.1 演替理论 | 第18页 |
2.1.2 干扰-稳定理论 | 第18页 |
2.1.3 自我设计理论和人为设计理论 | 第18页 |
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2.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 第18-19页 |
2.2.2 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 | 第19页 |
2.2.3 边缘效应 | 第19页 |
2.3 园林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3.1 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 第19-20页 |
2.3.2 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 | 第20页 |
2.3.3 园林植物的景观功能 | 第20页 |
2.4 鱼类生态学 | 第20页 |
2.5 鸟类生态学 | 第20-22页 |
3 水陆交错带的生态群落调查 | 第22-57页 |
3.1 植物群落调查 | 第22-33页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3页 |
3.1.2 杭州水陆交错带类型 | 第23-25页 |
3.1.3 杭州水陆交错带常见植物群落 | 第25-32页 |
3.1.4 杭州水陆交错带常见植物分析总结 | 第32-33页 |
3.2 常见水生动物及其习性(鱼类为主) | 第33-41页 |
3.2.1 鱼类摄食习性分析 | 第34页 |
3.2.2 鱼类繁殖习性分析 | 第34-35页 |
3.2.3 鱼类洄游习性分析 | 第35页 |
3.2.4 杭州市常见淡水鱼类及习性汇总 | 第35-41页 |
3.3 常见陆生动物及其习性(鸟类为主) | 第41-53页 |
3.3.1 鸟类摄食习性分析 | 第41页 |
3.3.2 鸟类筑巢习性分析 | 第41-42页 |
3.3.3 鸟类迁徙习性分析 | 第42-43页 |
3.3.4 杭州市常见鸟类及习性汇总 | 第43-53页 |
3.4 杭州水陆交错带类型的对比分析 | 第53-57页 |
3.4.1 杭州水陆交错带类型的特点分析 | 第53-54页 |
3.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4-55页 |
3.4.3 解决对策 | 第55-57页 |
4 植物种类的选择 | 第57-69页 |
4.1 水陆生态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 | 第57页 |
4.2 动物食物源的植物种类选择 | 第57-63页 |
4.2.1 鱼类食物源的植物种类选择 | 第57-59页 |
4.2.2 鸟类食物源的植物种类选择 | 第59-63页 |
4.3 动物巢穴的植物种类选择 | 第63-66页 |
4.3.1 鱼类产卵场的植物种类选择 | 第63-64页 |
4.3.2 鸟类巢穴的植物种类选择 | 第64-66页 |
4.4 人类游憩的植物种类选择 | 第66-69页 |
4.4.1 生态功能 | 第66-67页 |
4.4.2 景观功能 | 第67-69页 |
5 植物群落的构建 | 第69-92页 |
5.1 水生植物群落构建 | 第70-77页 |
5.1.1 构建原则 | 第70页 |
5.1.2 动水型植物群落 | 第70-72页 |
5.1.3 静水型植物群落 | 第72-74页 |
5.1.4 水质净化型植物群落 | 第74-76页 |
5.1.5 固堤护岸型植物群落 | 第76-77页 |
5.2 陆生植物群落构建 | 第77-86页 |
5.2.1 构建原则 | 第77-78页 |
5.2.2 乔木-草本模式 | 第78-79页 |
5.2.3 乔木-灌木模式 | 第79-81页 |
5.2.4 乔木-灌木-草本模式 | 第81-83页 |
5.2.5 岛屿型植物群落 | 第83-86页 |
5.3 人类休憩群落设计 | 第86-92页 |
5.3.1 设计原则 | 第86页 |
5.3.2 生态游憩空间分析 | 第86-88页 |
5.3.3 亲水游憩空间设计 | 第88-90页 |
5.3.4 近水游憩空间设计 | 第90-92页 |
6 水陆交错带断面设计 | 第92-97页 |
6.1 自然原型生态驳岸 | 第92-93页 |
6.2 仿自然型生态驳岸 | 第93-94页 |
6.3 人工生态驳岸 | 第94-97页 |
7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图片索引 | 第103-105页 |
个人简历 | 第105-106页 |
导师简介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