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创新点 | 第17页 |
第2章 行业专利协同运用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 专利协同运用相关范畴 | 第17-18页 |
2.1.1 专利运用的概念辨析 | 第17-18页 |
2.1.2 专利协同运用机制概念的界定 | 第18页 |
2.2 专利协同运用理论依据 | 第18-24页 |
2.2.1 系统论 | 第18-20页 |
2.2.2 协同理论 | 第20-22页 |
2.2.3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行业专利协同运用现状与问题 | 第24-36页 |
3.1 我国行业专利协同运用现状 | 第24-28页 |
3.1.1 行业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分布 | 第25-26页 |
3.1.2 政府支持程度状况 | 第26-27页 |
3.1.3 企业专利运营状况 | 第27页 |
3.1.4 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运营状况 | 第27-28页 |
3.1.5 金融支持程度状况 | 第28页 |
3.2 我国虚拟化技术行业专利协同运用现状:以美国为参照 | 第28-33页 |
3.2.1 虚拟化技术行业专利申请年度分布 | 第29-30页 |
3.2.2 虚拟化技术行业专利转让情况 | 第30-33页 |
3.3 行业专利协同运用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3.3.1 专利结构失衡,专利协同运用基础薄弱 | 第33-34页 |
3.3.2 各创新主体专利运营能力薄弱 | 第34-35页 |
3.3.3 政府政策以及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 第35页 |
3.3.4 主体之间专利运用协同力度有待加强 | 第35-36页 |
第4章 影响行业专利协同运用的因素 | 第36-40页 |
4.1 行业专利协同运用的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4.1.1 战略因素 | 第36-37页 |
4.1.2 主体因素 | 第37页 |
4.1.3 管理因素 | 第37-38页 |
4.2 行业专利协同运用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 | 第38-40页 |
4.2.1 战略因素的作用方式 | 第38页 |
4.2.2 主体因素的作用方式 | 第38-39页 |
4.2.3 管理因素的作用方式 | 第39-40页 |
第5章 我国行业专利协同运用机制保障的构建 | 第40-60页 |
5.1 行业专利协同运用的体系构建 | 第40-47页 |
5.1.1 专利协同运用过程体系 | 第41-43页 |
5.1.2 专利协同运用主体体系 | 第43-47页 |
5.2 行业专利协同运用的机制构想 | 第47-60页 |
5.2.1 战略协同机制 | 第47-51页 |
5.2.2 过程协同机制 | 第51-55页 |
5.2.3 管理协同机制 | 第55-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