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支农再贷款及效应的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2.1 支农再贷款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2.1.1 支农再贷款的含义 | 第14页 |
2.1.2 支农再贷款的发展 | 第14-15页 |
2.1.3 支农再贷款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1.4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 第16-18页 |
2.1.5 支农再贷款的传导途径 | 第18页 |
2.2 支农再贷款效应的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2.1 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 | 第19页 |
2.2.2 魏克赛尔(K.wicksell)的累积过程理论 | 第19-20页 |
2.2.3 货币主义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 第20页 |
2.2.4 理性预期理论 | 第20页 |
2.2.5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理论 | 第20-22页 |
3 合肥市支农再贷款现状及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22-37页 |
3.1 合肥农业发展情况 | 第22-24页 |
3.2 合肥支农再贷款使用情况 | 第24-26页 |
3.2.1 支农再贷款发放情况 | 第24页 |
3.2.2 支农再贷款利率情况 | 第24-25页 |
3.2.3 借用支农再贷款发放涉农贷款利率情况 | 第25页 |
3.2.4 支农再贷款发放期限情况 | 第25-26页 |
3.2.5 支农再贷款发放对象情况 | 第26页 |
3.3 支农再贷款效应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6-29页 |
3.3.1 支农再贷款的主要作用 | 第26-27页 |
3.3.2 支农再贷款效应的描述性分析 | 第27-29页 |
3.4 支农再贷款效应的计量分析 | 第29-36页 |
3.4.1 模型的选择 | 第29页 |
3.4.2 模型的简介 | 第29-30页 |
3.4.3 VAR模型的稳定性特征 | 第30页 |
3.4.4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3.4.5 计量分析 | 第31-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支农再贷款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4.1 管理机构传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4.1.1 支农再贷款检查方式未达到互补作用 | 第37-38页 |
4.1.2 利率市场化对合肥农村金融机构影响大 | 第38页 |
4.1.3 支农再贷款申请有所减缓,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 第38-39页 |
4.2 农村金融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4.2.1 借用支农再贷款发放涉农贷款的力度不足 | 第39页 |
4.2.2 对借用支农再贷款资金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到位 | 第39页 |
4.2.3 借用支农再贷款发放涉农贷款的利率较高 | 第39-40页 |
4.2.4 借用支农再贷款的金融机构存在潜在的套利行为 | 第40-41页 |
5 主要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41-44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1页 |
5.2 针对传导方面问题提出建议 | 第41-42页 |
5.2.1 加大非现场检查及联合现场检查力度 | 第41页 |
5.2.2 积极申请支农再贷款额度,减小利率市场化冲击 | 第41-42页 |
5.2.3 优化合肥县域信用环境,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 第42页 |
5.3 针对资金使用方面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 | 第42-44页 |
5.3.1 加快贷款风险转移机制,加强涉农贷款投放力度 | 第42-43页 |
5.3.2 编制专项贷款制度,加强贷前贷后审查 | 第43页 |
5.3.3 加强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利率定价的指导 | 第43页 |
5.3.4 进一步完善支农再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