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3. 总结 | 第13页 |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1. 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2. 创新点 | 第1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源起 | 第15-23页 |
(一) 从“美丽中国”到“美丽广西” | 第15-17页 |
1. “美丽中国”的提出 | 第15页 |
2. “美丽广西”的文化内涵 | 第15-17页 |
(二) 区域观念下侗族木结构建筑所体现出来的民族认同感 | 第17-23页 |
1. 侗族木结构建筑所体现的“和谐共生”观 | 第18-19页 |
2. 侗族木结构建筑所体现的“万物有灵”观 | 第19-20页 |
3. 侗族木结构建筑所体现的“历史记忆”感 | 第20页 |
4. 侗族木结构建筑体现出的“区域性”民族归属感 | 第20-21页 |
5. 小结 | 第21-23页 |
二、多元融合——侗族木结构建筑的文化内涵解读 | 第23-29页 |
(一) 侗族木结构建筑与自然崇拜 | 第23-25页 |
(二)侗族木结构建筑与道家文化 | 第25-26页 |
(三) 侗族木结构建筑与儒家文化 | 第26-28页 |
1. “仁” | 第27页 |
2. “礼” | 第27-28页 |
3. 中庸 | 第28页 |
(四) 小结 | 第28-29页 |
三、素雅与灵动——侗族木结构建筑的审美风范 | 第29-39页 |
(一) 侗族木结构建筑的自然形态美 | 第29-32页 |
1. 用材的朴素 | 第29-30页 |
2. 形态的优美 | 第30页 |
3. 装饰的素雅 | 第30-31页 |
4. 造型的灵动 | 第31-32页 |
(二) 侗族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工艺美 | 第32-37页 |
1. 侗族木结构建筑的结构美 | 第32-33页 |
2. 侗族木结构建筑的工艺美 | 第33-37页 |
(三) 侗族木结构建筑的社会内涵美 | 第37-39页 |
(四) 小结 | 第39页 |
四、借侗族民居文化促美丽乡村建设 | 第39-47页 |
(一) 侗族民居文化对“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意义 | 第39-42页 |
1. 突出广西特色,挖掘广西“名片” | 第39-40页 |
2. 保护侗族木结构建筑,留住侗人的“家” | 第40页 |
3. 挖掘村寨文化,守住草根文脉 | 第40-41页 |
4. 把握发展脉搏,特色发展 | 第41-42页 |
(二)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的范例 | 第42-47页 |
1. 源起生态博物馆 | 第42页 |
2.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概况 | 第42-43页 |
3.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现实意义与生态保护内涵 | 第43-44页 |
4.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对美丽农村建设的启示 | 第44-47页 |
五、借侗族木结构建筑元素促美丽城市建设 | 第47-60页 |
(一) 案例分析 | 第47-50页 |
1. 万科第五园 | 第47-49页 |
2. 苏州博物馆 | 第49-50页 |
(二) 符号与文化的重建:美丽城市建设中的侗族民居文化的再利用 | 第50-60页 |
1. 民居形式的直接移植 | 第51-54页 |
2. 民居符号的重新打造 | 第54-56页 |
3. 村寨概念的重建 | 第56-59页 |
4. 小结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注释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