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与美日欧汽车召回制度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汽车召回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3-16页 |
·制度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制度变迁的模式 | 第13-14页 |
·制度变迁过程 | 第14-15页 |
·制度变迁要素理论 | 第15-16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16-19页 |
·外部性理论的产生 | 第16-17页 |
·外部性理论的发展 | 第17页 |
·外部性理论的内涵 | 第17-19页 |
第3章 汽车召回制度的演进 | 第19-30页 |
·国内外汽车召回制度现状 | 第19-23页 |
·美日欧汽车召回制度现状 | 第19-21页 |
·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现状 | 第21-23页 |
·汽车召回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23-30页 |
·汽车召回制度的萌芽期 | 第23-25页 |
·汽车召回制度的发展期 | 第25-27页 |
·汽车召回制度的成熟期 | 第27-30页 |
第4章 汽车召回制度构成要素的国际比较 | 第30-53页 |
·汽车召回制度法律结构的国际比较 | 第30-35页 |
·美日欧汽车召回法律结构研究 | 第30-33页 |
·我国与美日欧汽车召回法律结构比较研究 | 第33-35页 |
·汽车召回制度召回模式的国际比较 | 第35-38页 |
·美日欧汽车召回模式研究 | 第35-37页 |
·我国与美日欧汽车召回模式比较研究 | 第37-38页 |
·汽车召回制度召回程序的国际比较 | 第38-45页 |
·美日欧汽车召回程序研究 | 第38-43页 |
·我国与美日欧汽车召回程序比较研究 | 第43-45页 |
·汽车召回对象和缺陷特点的国际比较 | 第45-50页 |
·美日欧汽车召回对象和缺陷特点研究 | 第45-47页 |
·我国与美日欧汽车召回对象和缺陷特点比较研究 | 第47-50页 |
·丰田公司汽车召回案例分析 | 第50-53页 |
第5章 我国汽车召回制度完善的建议 | 第53-59页 |
·完善法律结构的建议 | 第53-54页 |
·提高汽车召回法律的立法高度 | 第53-54页 |
·加快建立和完善配套法律 | 第54页 |
·完善汽车召回模式的建议 | 第54-55页 |
·完善汽车强制认证标准和程序的建议 | 第54-55页 |
·加大自愿召回为主,强制召回为辅的理念宣传 | 第55页 |
·完善汽车召回程序的建议 | 第55-57页 |
·完善消费者的投诉和监督机制 | 第55-56页 |
·加强汽车召回程序的执行和监督 | 第56-57页 |
·完善汽车召回对象和缺陷特点研究的建议 | 第57-59页 |
·加大汽车召回对象范围的建议 | 第57页 |
·加强缺陷信息研究和缺陷鉴定水平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