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冲突与选择: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冲突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5页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第16-19页
        (一) 研究缘起第16-18页
        (二) 研究意义第18-19页
    二、文献综述第19-31页
        (一) 文化冲突研究第19-25页
        (二) 大学文化冲突研究第25-31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1-35页
        (一) 研究思路第31-32页
        (二) 研究方法第32-35页
第二章 大学文化冲突的理论分析第35-50页
    一、大学文化冲突研究的主要概念第35-42页
        (一) 文化第35-38页
        (二) 文化冲突第38-40页
        (三) 大学文化冲突第40-42页
    二、大学文化冲突研究的理论依据第42-50页
        (一) 社会冲突理论第42-47页
        (二) 文化模式理论第47-50页
第三章 大学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第50-70页
    一、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第50-54页
        (一) 西方文化强调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唯理性和奇特性第51-52页
        (二) 中国文化强调统一性、连续性、非宗教性、泛道德性和中庸第52-54页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第54-58页
        (一) 传统文化空出“仁、情”文化、专制文化、集体至上第54-55页
        (二) 现代文化突出制度文化、自由文化、包容文化第55-58页
    三、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突第58-62页
        (一) 教师文化彰显权威、传统、主导性第59-60页
        (二) 学生文化彰显自由、民主、开放性第60-62页
    四、教学文化与科研文化的冲突第62-66页
        (一) 教学文化强调大学高深知识的传播属性第62-64页
        (二) 科研文化突显学术资源的社会、市场价值第64-66页
    五、学术文化与行政文化的冲突第66-70页
        (一) 学术文化追求自由、平等、探究第66-67页
        (二) 行政文化追求效率、科层制、程式化第67-70页
第四章 大学文化冲突的根源探析第70-86页
    一、社会性原因第70-76页
        (一) 外来文化的植入第70-73页
        (二) 本土文化的变迁第73-76页
    二、教育性原因第76-80页
        (一) 大学理念的转变第76-78页
        (二) 大学制度的重构第78-80页
    三、群体性原因第80-86页
        (一) 大学群体价值观的变化第80-83页
        (二) 大学群体之间利益的博弈第83-86页
第五章 案例研究:以西南联大为例第86-95页
    一、西南联大的文化传统第86-88页
        (一) 严谨治学第86-87页
        (二) 学术自由第87页
        (三) 奋进精神第87页
        (四) 宽容精神第87-88页
    二、西南联大的冲突化解第88-92页
        (一) 冲突表现第88-90页
        (二) 冲突调适第90-92页
    三、西南联大的启示借鉴第92-95页
        (一)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第92页
        (二) 学术自由,昌盛文化第92-93页
        (三) 大师云集,文化汇聚第93-95页
第六章 文化冲突下的大学文化选择第95-120页
    一、选择的依据第95-102页
        (一) 文化属性第96-98页
        (二) 培养目标第98-99页
        (三) 组织使命第99-102页
    二、选择的方式第102-107页
        (一) 文化整合第102-103页
        (二) 文化调适第103-105页
        (三) 文化传承第105-106页
        (四) 文化创新第106-107页
    三、大学文化选择的路径第107-120页
        (一) 中西合璧,推进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第108-110页
        (二) 传承创新,实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并重第110-113页
        (三) 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和合第113-115页
        (四) 科教融合,达至科研文化与教学文化共兴第115-117页
        (五) 育人为本,推动学术文化与行政文化互补第117-120页
第七章 结论与总结第120-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4页
附录第134-13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5-136页
后记第136-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广告翻译策略研究
下一篇:西尔维娅·普拉斯死亡诗歌的文学伦理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