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建筑木梁加固修缮设计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1.1 徽州传统建筑的历史和现状 | 第14-18页 | 
| 1.1.1 徽州传统建筑发展历史 | 第14-15页 | 
| 1.1.2 徽州传统建筑特色 | 第15-18页 | 
| 1.2 徽州传统建筑加固修缮研究的原因和意义 | 第18-21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20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 1.3.1 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21-22页 | 
| 1.3.2 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徽州传统建筑特征及木梁损坏修缮方法 | 第25-45页 | 
| 2.1 徽州传统建筑结构 | 第25-34页 | 
| 2.2 徽州传统建筑木梁修缮原则 | 第34-36页 | 
| 2.2.1 徽州传统建筑木梁修缮基本思路 | 第34页 | 
| 2.2.2 徽州传统建筑木梁修缮原则 | 第34-36页 | 
| 2.3 徽州传统建筑木梁修缮前检测方法 | 第36-40页 | 
| 2.3.1 传统检测方法 | 第36-37页 | 
| 2.3.2 现代的检测方法 | 第37-40页 | 
| 2.4 徽州传统建筑木梁常见损坏及相应修缮方法 | 第40-44页 | 
| 2.4.1 木梁梁身局部糟朽修缮 | 第41页 | 
| 2.4.2 木梁梁身裂缝修缮 | 第41-42页 | 
| 2.4.3 木梁内部糟朽修缮 | 第42-43页 | 
| 2.4.4 木梁梁架纠偏修缮 | 第43-44页 | 
| 2.4.5 木梁挠度变形修缮 | 第44页 | 
| 2.4.6 木梁整体更换 | 第4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徽州传统建筑木梁计算理论基础 | 第45-54页 | 
| 3.1 木材基本特性 | 第45-49页 | 
| 3.1.1 木材特点 | 第45页 | 
| 3.1.2 木材物理特性 | 第45-46页 | 
| 3.1.3 木材力学特性 | 第46-47页 | 
| 3.1.4 木材本构关系 | 第47-49页 | 
| 3.2 徽州建筑所用木材相关参数 | 第49-51页 | 
| 3.3 徽州建筑木梁修缮实例 | 第51-5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徽州传统建筑木梁承载能力验算 | 第54-64页 | 
| 4.1 徽州传统建筑木梁承载力验算基本公式 | 第54-55页 | 
| 4.2 徽州传统建筑木梁工程实例计算 | 第55-63页 | 
| 4.2.1 计算实例介绍 | 第55页 | 
| 4.2.2 木梁糟朽实例计算 | 第55-62页 | 
| 4.2.3 木梁各糟朽情况加固效果比较 | 第62-63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徽州传统建筑木梁数值分析 | 第64-81页 | 
| 5.1 木梁数值分析方法介绍 | 第64页 | 
| 5.2 有限元分析软件 | 第64-65页 | 
| 5.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5-67页 | 
| 5.4 木梁数值分析 | 第67-77页 | 
| 5.4.1 三种工况加固前后数值分析 | 第67-76页 | 
| 5.4.2 利用有限元应力结果推算受弯强度 | 第76-77页 | 
| 5.5 三种工况数值分析与理论计算的对比分析 | 第77-80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