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环城公园场所精神营造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0-12页 |
1.1.1 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10页 |
1.1.2 人与城市的关系 | 第10-12页 |
1.1.3 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 | 第12页 |
1.1.4 小结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场所理论背景 | 第15-17页 |
2.1 场所理论哲学背景 | 第15页 |
2.2 场所的概念 | 第15-17页 |
2.2.1 场所的含义 | 第15-16页 |
2.2.2 场所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第三章 风景园林场所精神营造 | 第17-30页 |
3.1 风景园林场所精神的内涵 | 第17-18页 |
3.2 风景园林场所精神的构成 | 第18-23页 |
3.2.1 风景园林场所的空间与定位 | 第19-21页 |
3.2.2 风景园林场所的特性与认同 | 第21-23页 |
3.3 风景园林场所精神影响要素 | 第23-27页 |
3.3.1 植物 | 第23-25页 |
3.3.2 水体 | 第25页 |
3.3.3 地形 | 第25页 |
3.3.4 铺地 | 第25-27页 |
3.3.5 建筑和构筑物 | 第27页 |
3.4 意境观与场所精神 | 第27-30页 |
3.4.1 主客体关系——哲学观 | 第27-28页 |
3.4.2 与场地的关系——自然观 | 第28页 |
3.4.3 表达方式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合肥环城公园场所精神营造研究 | 第30-50页 |
4.1 历史及现状概况 | 第30-31页 |
4.1.1 合肥环城公园历史沿革 | 第30-31页 |
4.1.2 合肥环境公园分区 | 第31页 |
4.2 总体调研评价 | 第31-34页 |
4.3 分区场所精神营造评价及提升建议 | 第34-48页 |
4.3.1 环北景区 | 第34-37页 |
4.3.2 环东景区 | 第37-40页 |
4.3.3 包河景区 | 第40-42页 |
4.3.4 银河景区 | 第42-44页 |
4.3.5 西山景区 | 第44-46页 |
4.3.6 环西景区 | 第46-48页 |
4.4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0-51页 |
5.1 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50页 |
5.2 不足之处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