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扒渣机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1.4 扒渣机的基本介绍 | 第12-15页 |
1.4.1 扒渣机常用机型 | 第12-13页 |
1.4.2 扒渣机的基本组成 | 第13-1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LWL-120 扒渣机的方案设计 | 第17-31页 |
2.1 扒渣机的简述 | 第17页 |
2.2 LWL-120 扒渣机的结构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2.2.1 结构组成 | 第17页 |
2.2.2 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2.3 主要部件的方案设计 | 第18-20页 |
2.4 扒渣机性能计算 | 第20-24页 |
2.4.1 最大的牵引力 | 第20页 |
2.4.2 爬坡能力 | 第20-21页 |
2.4.3 输送能力的校核 | 第21-23页 |
2.4.4 整机功率匹配校核 | 第23-24页 |
2.5 工作装置的设计计算 | 第24-30页 |
2.5.1 挖掘阻力的计算 | 第24-25页 |
2.5.2 扒渣机不同工况的分析 | 第25-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扒渣机的三维设计 | 第31-39页 |
3.1 三维建模系统的简述 | 第31页 |
3.2 扒渣机的三维设计 | 第31-38页 |
3.2.1 特征建模的概述 | 第31-32页 |
3.2.2 主要零件的三维建模 | 第32-36页 |
3.2.3 零件的干涉检查 | 第36-37页 |
3.2.4 零件工程图的绘制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扒渣机工作装置的有限元分析 | 第39-46页 |
4.1 工作装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4.1.1 模型导入 | 第39页 |
4.1.2 设置材料属性 | 第39-40页 |
4.1.3 划分网格 | 第40页 |
4.2 添加约束和施加载荷 | 第40页 |
4.3 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 第40-41页 |
4.4 大臂模态分析 | 第41-45页 |
4.4.1 施加约束与求解 | 第42-44页 |
4.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大臂的结构优化 | 第46-53页 |
5.1 结构优化的简述 | 第46页 |
5.2 基于Ansys Workbench优化的简述 | 第46-47页 |
5.3 大臂的优化设计 | 第47-52页 |
5.3.1 大臂优化的主要步骤 | 第48-49页 |
5.3.2 大臂优化的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扒渣机液压系统的设计与模拟仿真分析 | 第53-70页 |
6.1 液压系统的概述 | 第53页 |
6.2 AMESim概述 | 第53页 |
6.3 液压系统设计 | 第53-56页 |
6.3.1 液压系统控制方式的确立: | 第54-55页 |
6.3.2 基于LUDV的液压系统整体设计 | 第55-56页 |
6.4 仿真模型建立 | 第56-61页 |
6.4.1 负荷敏感泵建模 | 第56-59页 |
6.4.2 多路阀模型 | 第59-61页 |
6.5 系统仿真与分析 | 第61-65页 |
6.6 电气系统设计 | 第65-69页 |
6.6.1 电气系统的概述 | 第65-68页 |
6.6.2 扒渣机的操控 | 第68-69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7.1 总结 | 第70-71页 |
7.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