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 第18-31页 |
2.1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概况 | 第18-24页 |
2.1.1 影子银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第18-19页 |
2.1.2 受"三会"监管的影子银行机构及业务 | 第19-21页 |
2.1.3 受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监管的影子银行机构及业务 | 第21页 |
2.1.4 受到交叉监管的影子银行业务 | 第21-23页 |
2.1.5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 | 第23-24页 |
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 | 第24-31页 |
2.2.1 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过程 | 第24-26页 |
2.2.2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 第26-27页 |
2.2.3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筹集方式和用途 | 第27-28页 |
2.2.4 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特征 | 第28-31页 |
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关联性 | 第31-40页 |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受到影子银行风险传染的原因 | 第31-33页 |
3.1.1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缺陷 | 第31-32页 |
3.1.2 影子银行监管漏洞 | 第32-33页 |
3.2 影子银行与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关联性 | 第33-40页 |
3.2.1 影子银行风险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的风险源 | 第33-35页 |
3.2.2 影子银行风险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的载体 | 第35-37页 |
3.2.3 影子银行风险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的路径 | 第37-40页 |
第4章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效应分析 | 第40-50页 |
4.1 GARCH-CoVaR模型 | 第40-48页 |
4.1.1 数据说明 | 第40-41页 |
4.1.2 数据检验与模型构建 | 第41-46页 |
4.1.3 GARCH-CoVaR模型求解 | 第46-48页 |
4.2 影子银行风险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导效应分析 | 第48-50页 |
4.2.1 模型统计分析 | 第48-49页 |
4.2.2 影子银行风险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 | 第49-50页 |
第5章 避免影子银行风险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的政策建议 | 第50-56页 |
5.1 加强前端链条的风险监管 | 第50-51页 |
5.1.1 构建对影子银行相对完善的统一监管体制 | 第50页 |
5.1.2 完善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 第50-51页 |
5.2 加强衔接链条的风险监管 | 第51-53页 |
5.2.1 加强影子银行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链条的监管 | 第51-52页 |
5.2.2 规范影子银行运用地方政府债务资产的资金链 | 第52页 |
5.2.3 完善风险衔接链条中的信用评级制度 | 第52-53页 |
5.3 加强末端链条的风险监管 | 第53-56页 |
5.3.1 出台专门管理地方政府债务的法律 | 第53-54页 |
5.3.2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透明度 | 第54页 |
5.3.3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