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3.1 地方政府举债的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1.3.2 国内外有关地方债务风险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有关地方债务监管的研究 | 第16-18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本篇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20-21页 |
1.5.1 本篇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20页 |
1.5.2 本篇论文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问题 | 第21-37页 |
2.1 地方政府债务概述 | 第21-22页 |
2.1.1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 | 第21页 |
2.1.2 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 | 第21-22页 |
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 | 第22-27页 |
2.2.1 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债务状况 | 第22-23页 |
2.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状况 | 第23-27页 |
2.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的监管制度 | 第27-33页 |
2.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的法律制度 | 第27-30页 |
2.3.2 我国地方债务现行的监管模式 | 第30-33页 |
2.4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的主要问题 | 第33-37页 |
2.4.1 法律制度和债务市场发展不匹配 | 第33-34页 |
2.4.2 地方债务存在监管交叉和监管真空 | 第34-35页 |
2.4.3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 第35页 |
2.4.4 评级机构和评级制度尚未完善 | 第35-36页 |
2.4.5 地方融资平台管理混乱,改革方向不明确 | 第36-37页 |
第3章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制度 | 第37-55页 |
3.1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制度 | 第37-47页 |
3.1.1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基本情况 | 第37-38页 |
3.1.2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制 | 第38-47页 |
3.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制度 | 第47-52页 |
3.2.1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基本情况 | 第47-49页 |
3.2.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制 | 第49-52页 |
3.3 国外地方政府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52-55页 |
3.3.1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52-54页 |
3.3.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54-55页 |
第4章 构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制度的建议 | 第55-62页 |
4.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目标 | 第55-56页 |
4.1.1 防范债务市场系统性风险和软预算约束 | 第55-56页 |
4.1.2 增强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 第56页 |
4.2 加强内部制度建设,为地方债务监管提供制度基础 | 第56-59页 |
4.2.1 加强财政体制改革,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 第56-57页 |
4.2.2 完善债务监管法律制度,建立严格的法律监管和执行体系 | 第57-58页 |
4.2.3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重组和投融资平台破产改制机制 | 第58-59页 |
4.3 加强外部制度建设,为地方债务监管提供良好环境 | 第59-62页 |
4.3.1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 第59-60页 |
4.3.2 建立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机制、明确分类标准 | 第60页 |
4.3.3 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统一采购制度 | 第60-62页 |
结束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