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成藏动力学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1页
        1.2.1 三肇凹陷成藏研究现状第8-9页
        1.2.2 成藏动力学的提出与发展第9-11页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11-12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2页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2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12-14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第14-27页
    2.0 地理及构造位置第14-15页
    2.1 构造演化特征第15-17页
    2.2 沉积填充特征第17-21页
    2.3 埋藏史恢复第21-27页
        2.3.1 边界条件确定第21-23页
        2.3.2 地层厚度确定第23-25页
        2.3.3 其他参数确定第25页
        2.3.4 恢复结果探讨第25-27页
第三章 生排烃特征第27-38页
    3.1 主力烃源岩评价第27-31页
        3.1.1 有机质类型第27-28页
        3.1.2 有机质丰度第28-29页
        3.1.3 有机质成熟度第29-31页
    3.2 生排烃模拟参数第31-34页
        3.2.1 生烃动力学参数第31-32页
        3.2.2 原始生烃潜力第32-33页
        3.2.3 原始有机质丰度第33-34页
    3.3 生排烃演化史第34-38页
第四章 成藏动力演化及分布特征第38-75页
    4.1 古今地层压力特征第38-48页
        4.1.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分析第38-42页
        4.1.2 包裹体恢复古地层压力第42-48页
    4.2 超压成因判别第48-68页
        4.2.1 超压成因研究方法第48-60页
        4.2.2 超压成因判别第60-68页
    4.3 烃源岩古压力特征第68-75页
        4.3.1 压力计算方法第69-70页
        4.3.2 成藏动力特征第70-75页
第五章 成藏动力与成藏模式第75-90页
    5.1 油气运移的阻力第75-76页
        5.1.1 油气初次运移的阻力第75页
        5.1.2 油气二次运移的阻力第75-76页
    5.2 油气动力与运移距离的关系第76-80页
        5.2.1 沿断层下排距离第76-79页
        5.2.2 储层中侧向运移距离第79-80页
    5.3 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第80-90页
        5.3.1 烃源岩条件对油藏分布的控制第81-83页
        5.3.2 运移通道(断裂条件)对油藏分布的控制第83-85页
        5.3.3 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过程第85-87页
        5.3.4 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模式第87-90页
第六章 结论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XR公司员工成长路径优化研究
下一篇:大兴安岭中北段诺敏地区铜钼矿成矿综合信息与找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