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改进策略研究--以东胜区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引言 | 第10-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出要求 | 第10页 |
2.基础教育阶段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忽略的现状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目的 | 第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文献分析法 | 第12页 |
2.课堂观察法 | 第12页 |
3.案例分析法 | 第12页 |
4.访谈法 | 第12-13页 |
5.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四)研究对象 | 第13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2.评价与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3.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二、小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分析 | 第19-27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9页 |
1.课堂教学质量 | 第19页 |
2.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 第19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1.基于评价目标的生命教育理论 | 第19-20页 |
2.基于评价过程的多元智能理论 | 第20-21页 |
3.基于评价结果的有效教学理论 | 第21-23页 |
(三)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1.单一的评价主体 | 第23-24页 |
2.僵化的评价标准 | 第24页 |
3.终结性评价重心 | 第24页 |
4.单向的评价过程 | 第24-25页 |
(四)成因分析 | 第25-27页 |
1.评价标准的束缚 | 第25页 |
2.评价研究的滞后 | 第25-26页 |
3.评价方法的偏颇 | 第26-27页 |
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分析 | 第27-41页 |
(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作用 | 第27-28页 |
1.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 | 第27页 |
2.改进教学管理工作的依据 | 第27页 |
3.衡量教育教学理念的因素 | 第27-28页 |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认识误区 | 第28-29页 |
(三)小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确立依据 | 第29-34页 |
1.评价标准的理论依据 | 第29-31页 |
2.评价标准的现实依据 | 第31-34页 |
(四)小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调查分析 | 第34-41页 |
1.样本学校选择缘由 | 第35页 |
2.调查对象与问题设置 | 第35页 |
3.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35页 |
4.情况说明 | 第35页 |
5.评价标准的结果分析 | 第35-41页 |
四、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建构 | 第41-58页 |
(一)建构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 第41-43页 |
1.评价标准具有科学性 | 第41页 |
2.有明确的评价目的 | 第41-42页 |
3.重视教与学双方的评价 | 第42页 |
4.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 | 第42-43页 |
(二)建构评价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 第43-44页 |
1.真实性原则 | 第43页 |
2.整体性原则 | 第43页 |
3.发展性原则 | 第43页 |
4.教育性原则 | 第43-44页 |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构 | 第44-55页 |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44-51页 |
2.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 第51-54页 |
3.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 第54-55页 |
(四)评价结果的处理 | 第55-58页 |
1.分析他评和自评的差异性 | 第55-56页 |
2.综合判断 | 第56页 |
3.分析诊断 | 第56页 |
4.评价结论的反馈 | 第56页 |
5.评估本次评价活动的质量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