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环境类突发事件的内涵和应急管理相关理论 | 第17-24页 |
第一节 环境类突发事件的内涵 | 第17-21页 |
一、环境类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二、环境突发事件的类型 | 第17-18页 |
三、环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概念 | 第18-19页 |
四、环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一、危机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二、传播学理论 | 第22页 |
三、集体行动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环境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酵机制 | 第24-36页 |
第一节 、环境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因素 | 第24-27页 |
一、环境突发事件因素 | 第24页 |
二、政府因素 | 第24-25页 |
三、媒介因素 | 第25页 |
四、网民因素 | 第25-26页 |
五、意见领袖因素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环境类突发事件舆情形成的演变阶段 | 第27-33页 |
一、网络舆情的初生期 | 第27-28页 |
二、网络舆情的发展期 | 第28-30页 |
三、网络舆情的高涨期 | 第30-32页 |
四、网络舆论的平息期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环境类突发事件网上动员的决定因素 | 第33-36页 |
一、构筑集体认同 | 第33页 |
二、动员主体的持续渐进牵引 | 第33-34页 |
三、网络平台互动传播的集聚效应 | 第34-35页 |
四、信息变异的情绪动员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环境类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36-42页 |
第一节 环境类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一、网络舆情应急意识缺乏 | 第36-37页 |
二、网络应急响应迟缓 | 第37页 |
三、网络应急力量薄弱 | 第37-38页 |
四、网络应急手段单一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环境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9-42页 |
一、网络管理体制不顺 | 第39-40页 |
二、网络应急管理缺乏合理的机制 | 第40页 |
三、网络舆情法制不健全 | 第40-41页 |
四、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总体不高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环境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管理策略 | 第42-55页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构建网络舆论应急管理的总体布局和良好气候 | 第42-45页 |
一、建设网上主流舆论阵地,形成网络应急管理新格局 | 第42-43页 |
二、加大网络问政力度,创新社会治理的网上渠道 | 第43页 |
三、推进依法管网进程,清朗网络空间 | 第43-44页 |
四、提高党政干部网络媒介素养 | 第44-45页 |
第二节 中观层面:建立网络舆论应急管理的协同机制 | 第45-50页 |
一、建立健全环境类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应对专业预案 | 第45-46页 |
二、建立健全环境类突发事件网络应急管理的联动机制 | 第46-47页 |
三、建立健全环境类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监测预警机制 | 第47-48页 |
四、建立健全环境类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快速反应机制 | 第48-49页 |
五、建立健全环境类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问责机制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微观层面:把握环境类舆论应急管理的具体操作环节 | 第50-55页 |
一、初生期:强化风险源头应急管理 | 第50-52页 |
二、事件发展期、高潮期:打好应急管理组合拳 | 第52-53页 |
三、事件平息期:跟踪、评估、教育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