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0.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0.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1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0.4 创新点 | 第11-12页 |
0.5 研究成果及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第一章 传统二人台剧本的分类 | 第17-29页 |
1.1 传统二人台叙事性剧本 | 第18-23页 |
1.1.1 叙事性剧本概述 | 第18-22页 |
1.1.2 叙事性剧本特点 | 第22-23页 |
1.1.2.1 叙事要素相对鲜明完整 | 第22页 |
1.1.2.2 叙述结构与事序结构一致 | 第22-23页 |
1.1.2.3 注重客观写实的再现手法 | 第23页 |
1.2 传统二人台抒情性剧本 | 第23-28页 |
1.2.1 抒情性剧本概述 | 第23-25页 |
1.2.2 抒情性剧本特点 | 第25-28页 |
1.2.2.1 以表现内在情感世界为主 | 第25-26页 |
1.2.2.2 侧重主观写意的表现手法 | 第26-27页 |
1.2.2.3 话语具有声音层和画面层 | 第27-28页 |
1.3 传统二人台叙事抒情剧本 | 第2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传统二人台剧本的艺术特征 | 第29-48页 |
2.1 二人台文学和文学的二人台 | 第29-30页 |
2.2 传统二人台剧本的艺术特征 | 第30-35页 |
2.2.1 契合舞台的规定性和情境性 | 第30-32页 |
2.2.2 契合舞台的虚拟性和程式化 | 第32-35页 |
2.3 比较视阈下传统二人台剧本的艺术特征 | 第35-47页 |
2.3.1 与小说比较分析 | 第36-40页 |
2.3.1.1 叙事结构的单线性 | 第36-37页 |
2.3.1.2 唱词念白的可演性 | 第37页 |
2.3.1.3 人物形象的行当化 | 第37-39页 |
2.3.1.4 叙述体式的"联章体" | 第39-40页 |
2.3.2 与诗歌比较分析:语言的通俗性 | 第40-44页 |
2.3.3 与话剧剧本比较分析:相对自由的叙事时空 | 第44-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从传统二人台的表演作品分析剧本的舞台转化 | 第48-72页 |
3.1 唱词念白与歌舞形式 | 第48-60页 |
3.1.1 唱词念白与动作表演相谐成趣——以《走西口》等为例 | 第48-52页 |
3.1.2 唱词念白与音乐表现相辅相成——以《打樱桃》等为例 | 第52-60页 |
3.2 舞台提示与表演呈现 | 第60-62页 |
3.2.1 心理活动提示语的表演呈现——以《探病》为例 | 第60-61页 |
3.2.2 表情动作提示语的表演呈现——以《卖碗》为例 | 第61-62页 |
3.3 情节结构与节奏变化 | 第62-64页 |
3.3.1 情节结构为有序自然的舞台节奏奠基——以《打秋千》为例 | 第62-63页 |
3.3.2 情节结构为张弛有致的舞台节奏奠基——以《三国题》为例 | 第63-64页 |
3.4 取材改编与期待视野 | 第64-69页 |
3.4.1 取材满足观众的定向期待——以《绣花灯》《种庄稼》为例 | 第65-66页 |
3.4.2 改编拓宽观众的创新期待——以《闹元宵》《打金钱》为例 | 第66-69页 |
3.5 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 | 第69-7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