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言 | 第8-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概念的界定 | 第9-12页 |
1. 低碳:一个绿色发展的理念 | 第9-10页 |
2. 低碳生存:一种新型的生存形态 | 第10-11页 |
3. 低碳生存价值观:一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课题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四)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5-16页 |
(五)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低碳生存价值观提出的现实依据 | 第18-23页 |
(一) 全球视域下破解高碳发展难题的吁求 | 第18-19页 |
(二) 中国视域下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选择 | 第19-21页 |
(三) 个体视域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21-23页 |
二、低碳生存价值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23-3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指导 | 第23-28页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 | 第23-25页 |
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第25-27页 |
3.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 | 第27-28页 |
(二) 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 | 第28-34页 |
1. 生态伦理学的借鉴 | 第28-32页 |
2. 生存论教育哲学的借鉴 | 第32-34页 |
三、低碳生存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 第34-42页 |
(一) 公正:低碳生存价值观的理念基石 | 第34-38页 |
(二) 可持续性:低碳生存价值观的实践理念 | 第38-40页 |
(三) 人的全面发展:低碳生存价值观的实践目标 | 第40-42页 |
四、低碳生存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 第42-52页 |
(一) 政府:构建低碳社会,促进低碳生存价值观深入民心 | 第42-44页 |
1. 确立具有低碳内涵的执政理念,支持"低碳化"运作 | 第42-43页 |
2. 大力倡导节能减排,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43页 |
3. 创建低碳城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 第43-44页 |
(二) 学校:建设低碳校园,培养具有低碳理念的人 | 第44-46页 |
1. 培养具有低碳生存价值观教育理念和能力的师资队伍 | 第44-45页 |
2. 建立适应社会、经济、环境低碳发展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低碳理念的人 | 第45-46页 |
3. 重视低碳校园的建设,发挥隐形教育资源的作用 | 第46页 |
(三) 企业:追求低碳生产,履行低碳责任 | 第46-48页 |
1. 树立低碳生产的观念意识 | 第46-47页 |
2. 追求"碳生产率",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化调整 | 第47页 |
3. 履行新时代下企业低碳、环保的新社会责任 | 第47-48页 |
(四) 社会:宣传低碳文化,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 第48-50页 |
1. 利用现代大众传媒进行低碳文化的渗透 | 第48-49页 |
2. 强化社会的监督功能,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 第49页 |
3. 家庭、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形成低碳生存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 第49-50页 |
(五) 个人:崇尚低碳生活,选择低碳生存方式 | 第50-52页 |
1. 思维观念上树立"基于需要的消费"观念 | 第50-51页 |
2. 崇尚节俭,选择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 第51-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