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 | 第17-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28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20页 |
1.2 现有信道测量方法及其局限性 | 第20-25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25-26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基于BiSAR技术的信道测量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28-49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高速铁路信道测量技术发展综述 | 第28-33页 |
2.3 空间信道测量技术发展综述 | 第33-40页 |
2.4 双站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综述 | 第40-43页 |
2.5 BiSAR技术基础 | 第43-47页 |
2.5.1 系统模型 | 第44页 |
2.5.2 空间分辨率 | 第44-46页 |
2.5.3 Back-projection成像算法 | 第46-47页 |
2.6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基于ST-BiSAR技术的信道仿真器设计 | 第49-59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信道仿真器框架 | 第50-51页 |
3.3 信道仿真器模块设计 | 第51-56页 |
3.3.1 构建ST-BiSAR信道场景 | 第51-53页 |
3.3.2 成像空间分辨率分析 | 第53页 |
3.3.3 生成散射体图像 | 第53-55页 |
3.3.4 提取信道参数 | 第55-56页 |
3.3.5 评估系统性能 | 第56页 |
3.4 影响散射体成像性能的因素 | 第56-57页 |
3.5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基于ST-BiSAR技术的信道测量的仿真结果 | 第59-101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仿真参数 | 第59-61页 |
4.3 空间分辨率 | 第61-71页 |
4.3.1 距离向分辨率 | 第62-65页 |
4.3.2 多普勒分辨率 | 第65-68页 |
4.3.3 方位向分辨率 | 第68-71页 |
4.4 成像性能分析 | 第71-77页 |
4.4.1 点散射体的成像聚焦性能 | 第71-74页 |
4.4.2 点散射体的成像图像 | 第74-76页 |
4.4.3 群散射体的成像图像 | 第76-77页 |
4.5 信道特征参数提取 | 第77-83页 |
4.5.1 功率延迟分布 | 第78-79页 |
4.5.2 功率角度谱 | 第79-81页 |
4.5.3 均方根时延扩展和均方根角度扩展 | 第81-83页 |
4.6 影响散射体成像性能的因素分析 | 第83-98页 |
4.6.1 散射体的位置 | 第83-87页 |
4.6.2 合成孔径时间 | 第87-89页 |
4.6.3 探测信号的带宽 | 第89-90页 |
4.6.4 成像图像的分辨率 | 第90-98页 |
4.7 运算量分析 | 第98-99页 |
4.8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基于ST-BiSAR技术的信道测量现场试验 | 第101-120页 |
5.1 引言 | 第101页 |
5.2 信道探测平台的搭建 | 第101-106页 |
5.2.1 通用软件无线电平台USRP | 第102页 |
5.2.2 发射端 | 第102-103页 |
5.2.3 接收端 | 第103-106页 |
5.3 信道探测平台验证测试 | 第106-112页 |
5.3.1 平台传输测试 | 第106-108页 |
5.3.2 静止测距 | 第108-112页 |
5.3.3 DRGPS和速度传感器准确度测试 | 第112页 |
5.4 信道探测平台现场测试 | 第112-117页 |
5.4.1 测试现场 | 第112-115页 |
5.4.2 现场测试结果 | 第115-117页 |
5.5 信道探测平台改进建议 | 第117-118页 |
5.6 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20-123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8-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