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反思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章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发展第10-17页
    一、检察机关第10-12页
    二、行政机关第12-14页
    三、环保组织第14-15页
    四、公民第15-17页
第二章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存在的问题第17-23页
    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存在的困境第17-19页
        (一)检察机关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适格原告标准模糊第17-18页
        (二)公民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原告资格未明确第18页
        (三)社会环保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阻碍过多第18-19页
        (四)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费等其他费用过高第19页
    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困境的分析第19-23页
        (一)没有放宽原告资格认定标准第19-20页
        (二)现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狭窄第20-21页
        (三)没有完善的配套审查机制第21页
        (四)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基金制度不完善第21-23页
第三章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多元化第23-33页
    一、外国关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的诉讼模式第23-28页
        (一)检举人诉讼模式第23-24页
        (二)团体诉讼方式第24-25页
        (三)公民诉讼方式第25-28页
    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多元化的可行性分析第28-30页
        (一)检察机关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资格第28页
        (二)行政机关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资格第28-29页
        (三)社会团体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资格第29-30页
        (四)公民作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资格第30页
    三、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多元化的积极意义第30-33页
        (一)降低环境民事诉讼案件的立案限制条件第30-31页
        (二)可以及时有效的救济环境民事公益第31页
        (三)有效弥补公权力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缺失第31页
        (四)可以促进维护环境公益的合作与监督第31-33页
第四章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多元化构想与设计第33-40页
    一、确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多元化制度的基本原则第33-34页
        (一)保护环境的原则第33-34页
        (二)公共利益原则第34页
        (三)防止滥诉的原则第34页
        (四)保障公众参与原则第34页
    二、构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多元化制度的具体设计第34-40页
        (一)扩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多元化种类第34-37页
        (二)明确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多元化的可诉范围第37-38页
        (三)划清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原告资格多元化的顺序第38-39页
        (四)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原告资格多元化的限制第39-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个人简历第43-44页
后记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对物强制措施制度的构建
下一篇: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