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芳香性双齿甜菜碱类衍生物的合成及金属配合物结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7页
    1.1 超分子化学和配位化学第10-13页
        1.1.1 超分子化学的定义第10页
        1.1.2 超分子化学研究内容第10-12页
        1.1.3 超分子化学的现状第12-13页
    1.2 配位化学第13-22页
        1.2.1 配位化学概念第13-14页
        1.2.2 影响配位化合物结构的因素第14-22页
            1.2.2.1 反应物比例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第14-15页
            1.2.2.2 阴离子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第15页
            1.2.2.3 溶剂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第15-16页
            1.2.2.4 配位金属的不同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第16-17页
            1.2.2.5 配体结构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第17-18页
            1.2.2.6 温度和p H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第18-19页
            1.2.2.7 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第19-22页
    1.3 羧基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模式第22-24页
    1.4 磁性的简单介绍第24-25页
    1.5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5-27页
        1.5.1 选题意义第25-26页
        1.5.2 研究内容第26-27页
第二章 配体与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27-38页
    2.1 仪器和试剂第27-28页
        2.1.1 试剂第27-28页
        2.1.2 仪器第28页
    2.2 配体的合成第28-30页
        2.2.1 烟酸乙酯和异烟酸乙酯的合成第28页
        2.2.2 配体 1,1’-(4,4’-二亚甲基联苯)二(1-吡啶鎓3羧酸盐) (L1) 的合成第28-29页
        2.2.3 配体 1,1’-(1,4-二亚甲基萘)二(1-吡啶鎓3羧酸盐) (L3) 的合成第29页
        2.2.4 配体 1,1’-(1,5-二亚甲基萘)二(1-吡啶鎓3羧酸盐) (L4) 的合成第29页
        2.2.5 配体 1,1’-(9,10-二亚甲基蒽)二(1-吡啶鎓4羧酸盐) (L5) 的合成第29-30页
    2.3 配位化合物的合成第30-32页
        2.3.1 配体参与合成的配位化合物第30页
            2.3.1.1 {L1·DMF·3H_2O}_n的合成第30页
            2.3.1.2 {L1·DMSO·3H_2O}_n的合成第30页
            2.3.1.3 {L2·4H_2O}_n的合成第30页
        2.3.2 配体与金属盐合成的配位化合物第30-32页
            2.3.2.1 {[Co(L1)_2·(H_2O)_2]·2ClO_4·4H_2O}_n (1) 的合成第30-31页
            2.3.2.2 {[Cd(L1)_2]·2ClO_4·14H_2O}_n (2) 的合成第31页
            2.3.2.3 {[Co(L2)_2·(H_2O)_4]·2ClO_4·8H_2O·L2}_n (3) 的合成第31页
            2.3.2.4 {[Cd(L3)_2·(H_2O)_2]2·4ClO_4·8H_2O}_n (4) 的合成第31页
            2.3.2.5 {[Co(H_2O)6]·2L3·2ClO_4·6H_2O}_n (5) 的合成第31页
            2.3.2.6 {[Sm L4·NO_3·(H_2O)_3]·2NO_3·H_2O}_n (6) 的合成第31-32页
            2.3.2.7 {[Sm(L5)_2·(H_2O)_4]·3Cl·2DMF·3H_2O}_n (7)第32页
            2.3.2.8 {[Mn L5·(H_2O)_2]·2ClO_4}_n (8)第32页
    2.4 配体及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第32-34页
    2.5 配体及配合物的热重分析第34-36页
    2.6 配合物1和配合物3的直流磁化率的测定第36-37页
    2.7 X-射线粉末衍射(PXRD)的测定第37页
    2.8 晶体结构的测定方法第37-38页
第三章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与讨论第38-66页
    3.1 配体参与合成的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分析第38-43页
        3.1.1 {L1·DMF·3H_2O}_n (1)第38-40页
        3.1.2 {L1·DMSO·3H_2O}_n (2)第40-41页
        3.1.3 小结第41页
        3.1.4 {L2·4H_2O }_n (3)第41-43页
    3.2 配体与金属盐络合形成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第43-66页
        3.2.1 {[Co(L1)_2·(H_2O)_2]·2ClO_4·4H_2O}_n (1)第43-45页
        3.2.2 {[Cd(L1)_2]·2ClO_4·12H_2O}_n (2)第45-47页
        3.2.3 小结第47页
        3.2.4 {[Co(L2)_2(H_2O)_4]·2ClO_4·8H_2O·L2}_n (3)第47-51页
        3.2.5 小结第51页
        3.2.6 {[Cd(L3)_2·H_2O]2·4ClO_4·8H_2O} (4)第51-54页
        3.2.7 {[Co(H_2O)6]·2L3·2ClO_4·6H_2O}_n (5)第54-56页
        3.2.8 小结第56-57页
        3.2.9 {[Sm L4·NO_3·(H_2O)_3]·2NO_3·H_2O}_n (6)第57-60页
        3.2.10 {[Sm(L5)_2·(H_2O)_4]·3Cl·2DMF·3H_2O}_n (7)第60-63页
        3.2.11 {[Mn L5·(H_2O)_2]·2ClO_4}_n (8)第63-65页
        3.2.12 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发表论文第73-74页
附录第74-96页
致谢第96-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磁功能导向的稀土基配合物研究
下一篇:纳米磁性复合材料和纳米有序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