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金属玻璃的研究历程 | 第10-13页 |
1.3 金属玻璃的成分设计 | 第13-15页 |
1.3.1 等电子浓度准则 | 第14页 |
1.3.2 等原子尺寸 | 第14-15页 |
1.3.3 团簇线判据 | 第15页 |
1.4 团簇的提出及发展 | 第15-17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团簇及其定义方法 | 第18-31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典型团簇的结构 | 第18-22页 |
2.2.1 立方结构团簇 | 第18-20页 |
2.2.2 三(六)次轴对称的团簇 | 第20-21页 |
2.2.3 四次轴对称的团簇 | 第21页 |
2.2.4 五次轴对称的团簇 | 第21-22页 |
2.3 Miracle模型 | 第22-25页 |
2.4 径向原子密度分布 | 第25-28页 |
2.5 Miracle模型与径向原子数密度法的比较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团簇式描述合金相 | 第31-40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团簇式描述合金相 | 第31-37页 |
3.2.1 Al_3Zr_5(Si_3W_5)相 | 第31-33页 |
3.2.2 BCo_5Si_2(SiW_5)相 | 第33-35页 |
3.2.3 BCo(BFe)相 | 第35-36页 |
3.2.4 CuTi(AuCu)相 | 第36-37页 |
3.3 B-Co-Si体系中团簇式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合金相中主团簇的确立 | 第40-48页 |
4.1 前言 | 第40页 |
4.2 密堆性 | 第40-42页 |
4.3 共享度 | 第42-46页 |
4.4 主团簇的确定方法 | 第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主团簇在Cu-Ti体系金属玻璃成分设计中的应用 | 第48-57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Cu-Ti合金相中主团簇的选取 | 第48-54页 |
5.2.1 主团簇选取流程 | 第48-49页 |
5.2.2 Cu-Ti合金相中团簇的密堆度 | 第49-51页 |
5.2.3 Cu-Ti合金相中团簇的共享度 | 第51-54页 |
5.3 Cu-Ti合金相中主团簇设计块体金属玻璃 | 第54-56页 |
5.3.1 Cu_5Ti_8团簇设计Cu_(50)Ti_(50)块体金属玻璃 | 第54-55页 |
5.3.2 Cu_8Ti_5团簇设计Cu_(50)Ti_(40)Ni_(10)块体金属玻璃 | 第55页 |
5.3.3 Cu_9Ti_4团簇设计Cu_(55)Ti_(29)Zr_(16)块体金属玻璃 | 第55页 |
5.3.4 Cu_8Ti_5团簇设计Ni掺杂Cu_(52.55)Ti_(30.05)Zr_(11.4)Ni_6块体金属玻璃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