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1 文献回顾 | 第14页 |
1.4.2 实验经济学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3 跨学科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文章内容和论文框架 | 第14-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2.1 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17-21页 |
2.1.1 P2P互联网金融的起源 | 第17-19页 |
2.1.2 P2P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 | 第19-20页 |
2.1.3 P2P互联网金融的履约机制 | 第20-21页 |
2.2 社会偏好理论 | 第21-24页 |
2.2.1 互惠、利他及差异厌恶理论 | 第21-23页 |
2.2.2 社会规范理论 | 第23页 |
2.2.3 "程序公平"理论——"水平—垂直"社会规范 | 第23-24页 |
2.3 经典经济学实验 | 第24-27页 |
3 研究切入点、思路和实验假设 | 第27-32页 |
3.1 研究切入点 | 第27页 |
3.2 现实问题简化 | 第27-29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3.4 实验假设 | 第30-32页 |
4 实验设计和实验实施 | 第32-46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32-34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32-33页 |
4.1.2 实验原则 | 第33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4.2 实验参照与被试 | 第34-35页 |
4.3 实验说明 | 第35-37页 |
4.4 实验流程 | 第37-41页 |
4.4.1 规则评价 | 第38页 |
4.4.2 规定场景实验 | 第38页 |
4.4.3 约定场景实验 | 第38-39页 |
4.4.4 基线实验 | 第39页 |
4.4.5 第三方惩罚实验 | 第39-41页 |
4.5 实验变量设置及实验待检验假设 | 第41-46页 |
4.5.1 "水平—垂直"社会规范变量设置 | 第41-42页 |
4.5.2 履约偏好变量设置 | 第42页 |
4.5.3 风险偏好变量设置 | 第42-43页 |
4.5.4 利他偏好变量设置 | 第43-44页 |
4.5.5 规定、约定场景设置 | 第44页 |
4.5.6 方案H、方案L设置 | 第44-45页 |
4.5.7 实验待检验假设 | 第45-46页 |
5 实验结果 | 第46-72页 |
5.1 实验基本情况 | 第46-60页 |
5.1.1 实验被试的描述性统计 | 第46-47页 |
5.1.2 实验各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47-50页 |
5.1.3 实验履约率的描述性统计 | 第50-60页 |
5.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60-67页 |
5.2.1 全部样本多元回归分析 | 第60-63页 |
5.2.2 自利个体多元回归分析 | 第63-65页 |
5.2.3 利他个体多元回归分析 | 第65-67页 |
5.3 稳健性检验 | 第67-70页 |
5.4 实验结论 | 第70-72页 |
6 结论 | 第72-7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2页 |
6.2 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 第72-73页 |
6.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73-75页 |
6.4 不足及改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A:实验说明 | 第81-86页 |
附录B:实验界面 | 第86-89页 |
附录C:学术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