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剂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及其生态效应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土壤镉污染概况 | 第10-13页 |
1.1.1 土壤中镉的化学形态 | 第10-11页 |
1.1.2 土壤镉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1.3 土壤镉污染的生态影响 | 第12-13页 |
1.2 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微生物修复机理 | 第13-15页 |
1.2.2 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3 微-植联合修复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高效去镉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20-3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土壤来源 | 第20-21页 |
2.1.2 主要试剂与设备 | 第21页 |
2.1.3 培养基 | 第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1 耐镉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 | 第21-22页 |
2.2.2 液体发酵去镉试验 | 第22页 |
2.2.3 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22页 |
2.2.4 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2.5 菌株PC-8的菌种鉴定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2.3.1 耐镉真菌的初筛 | 第23-24页 |
2.3.2 分离真菌对Cd的耐受结果 | 第24-25页 |
2.3.3 液体发酵试验 | 第25页 |
2.3.4 耐Cd真菌的遗传稳定性 | 第25页 |
2.3.5 菌株PC-8的菌种鉴定 | 第25-28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高效去镉真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 第30-4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3.1.1 菌种 | 第30页 |
3.1.2 培养基 | 第30页 |
3.1.3 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3.1.4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30-3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1 培养 | 第31页 |
3.2.2 单因素试验 | 第31-32页 |
3.2.3 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32页 |
3.2.4 测定方法 | 第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2页 |
3.3.1 单因素试验 | 第32-36页 |
3.3.2 响应面设计试验 | 第36-42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菌剂修复土壤镉污染的生态效应 | 第44-58页 |
4.1 材料 | 第44-45页 |
4.1.1 供试土壤 | 第44页 |
4.1.2 供试菌剂 | 第44页 |
4.1.3 供试植物 | 第44页 |
4.1.4 供试培养基 | 第44页 |
4.1.5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44-45页 |
4.2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45-47页 |
4.3.1 土壤中总镉及镉形态的测定 | 第45-46页 |
4.3.2 黑麦草生物量及镉的测定 | 第46页 |
4.3.3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 第46页 |
4.3.4 数据处理 | 第46-47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4.4.1 菌剂对土壤镉污染的修复研究 | 第47-48页 |
4.4.2 菌剂对土壤镉形态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3 菌剂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4 菌剂对黑麦草吸收镉的影响 | 第50-52页 |
4.4.5 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52-54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54-58页 |
4.5.1 小结 | 第54-55页 |
4.5.2 讨论 | 第55-58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58-62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创新点 | 第59-60页 |
5.3 存在问题 | 第60页 |
5.4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