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吸附剂论文

功能化炭质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Ⅱ)和Cu(Ⅱ)的去除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4-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5-17页
2 文献综述第17-30页
    2.1 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第17-18页
        2.1.1 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第17页
        2.1.2 重金属的危害第17-18页
    2.2 重金属处理技术第18-23页
        2.2.1 物理法第18-20页
        2.2.2 化学法第20-22页
        2.2.3 生物法第22-23页
    2.3 功能化炭质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第23-26页
        2.3.1 氨基功能化炭质材料第24-25页
        2.3.2 巯基功能化炭质材料第25-26页
        2.3.3 其他功能化炭质材料第26页
    2.4 磁性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26-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第30-35页
    3.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0-32页
        3.1.1 主要实验试剂第30-31页
        3.1.2 主要实验仪器第31页
        3.1.3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第31-32页
    3.2 实验分析方法第32-34页
        3.2.1 实验方法第32-33页
        3.2.2 重金属浓度测定第33页
        3.2.3 溶液pH测定第33页
        3.2.4 分析测试方法第33-34页
    3.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4 不同氨基功能化炭质材料的制备及对Pb(Ⅱ)的去除研究第35-45页
    4.1 前言第35页
    4.2 不同氨基功能化炭质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第35-38页
        4.2.1 氨基功能化炭质材料的制备第35-36页
        4.2.2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分析第36-37页
        4.2.3 比表面及孔径分析(BET)第37-38页
    4.3 不同氨基功能化炭质材料去除水中Pb(Ⅱ)的研究第38-43页
        4.3.1 氨基功能化炭质材料对Pb(Ⅱ)的去除第38页
        4.3.2 负载比例对Pb(Ⅱ)去除的影响第38-39页
        4.3.3 氨基功能化炭质材料去除水中Pb(Ⅱ)的影响因素第39-43页
            4.3.3.1 初始Pb(Ⅱ)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第39-40页
            4.3.3.2 初始pH值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0-42页
            4.3.3.3 共存物质的影响第42-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5 功能化磁性活性炭体系制备及对Pb(Ⅱ)的去除研究第45-66页
    5.1 前言第45页
    5.2 氨基功能化磁性活性炭体系的制备及表征第45-50页
        5.2.1 氨基功能化磁性活性炭的制备第45-46页
        5.2.2 氨基功能化磁性活性炭的表征第46-50页
    5.3 氨基功能化磁性活性炭体系去除水中Pb(Ⅱ)的研究第50-64页
        5.3.1 AC/Fe_3O_4@SiO_2-NH_2的吸附性能第50-55页
        5.3.2 吸附动力学第55-57页
        5.3.3 初始pH对AC/Fe_3O_4@SiO_2-NH_2去除水中Pb(Ⅱ)的影响第57-59页
        5.3.4 温度对AC/Fe_3O_4@SiO_2-NH_2去除水中Pb(Ⅱ)的影响第59-60页
        5.3.5 共存干扰物质对AC/Fe_3O_4@SiO_2-NH_2去除水中Pb(Ⅱ)的影响第60-61页
        5.3.6 吸附机理第61-64页
    5.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6 氨基功能化生物质炭体系对微量络合态Cu(Ⅱ)的去除研究第66-82页
    6.1 前言第66-67页
    6.2 功能化改性炭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67-70页
        6.2.1 功能化猪热解炭化物的制备第67页
        6.2.2 材料表征第67-70页
    6.3 氨基功能化生物质炭对水中微量络合态Cu(Ⅱ)的去除研究第70-79页
        6.3.1 吸附剂投加量及络合剂和Cu(Ⅱ)不同配比对重金属Cu(Ⅱ)去除效果的影响第70-71页
        6.3.2 温度对Cu(Ⅱ)-Cit和Cu(Ⅱ)-NH_3吸附的影响第71-72页
        6.3.3 吸附动力学第72-74页
        6.3.4 Cu(Ⅱ)-Cit和Cu(Ⅱ)-NH_3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第74-75页
        6.3.5 竞争性阳离子和氧化剂对络合态Cu(Ⅱ)吸附的影响第75-77页
        6.3.6 重复利用性研究第77-78页
        6.3.7 不同功能化PCM对Cu(Ⅱ)-EDTA去除效果的研究第78-79页
    6.4 吸附机理研究第79-81页
    6.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7 结论与建议第82-86页
    7.1 结论第82-84页
    7.2 创新点第84页
    7.3 不足之处和展望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9页
作者简介第99-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电势调控的生物电极与厌氧工艺耦合系统强化氯代硝基苯还原转化研究
下一篇:杭州市典型农业和工业区氯代POPs的残留、土气交换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