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31页 |
2.1 风险、收益与损失 | 第17-19页 |
2.2 风险管理的发展 | 第19-21页 |
2.3 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的发展 | 第21-22页 |
2.4 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的定义 | 第22-25页 |
2.5 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分析 | 第25-31页 |
2.5.1 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分析 | 第25-26页 |
2.5.2 农村信用社市场风险分析 | 第26-28页 |
2.5.3 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分析 | 第28-29页 |
2.5.4 农村信用社合规性风险分析 | 第29-30页 |
2.5.5 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分析 | 第30-31页 |
第3章 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模糊评价方法 | 第31-41页 |
3.1 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31-33页 |
3.1.1 资本充足性风险指标 | 第31页 |
3.1.2 信贷风险指标 | 第31-32页 |
3.1.3 流动性风险指标 | 第32页 |
3.1.4 盈利性风险指标 | 第32-33页 |
3.1.5 操作风险指标 | 第33页 |
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33-36页 |
3.2.1 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 | 第34-35页 |
3.2.2 结果一致性验证 | 第35-36页 |
3.2.3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页 |
3.2.4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页 |
3.3 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评价集 | 第36-37页 |
3.4 对信用合作社A进行综合评价 | 第37-39页 |
3.4.1 对信用合作社A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 第38-39页 |
3.5 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模糊评价结论与启示 | 第39-41页 |
第4章 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1-49页 |
4.1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与国外的差距 | 第41-46页 |
4.1.1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在外部环境方面的差距 | 第41-43页 |
4.1.2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方面的差距 | 第43-46页 |
4.2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4.2.1 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不足 | 第46-47页 |
4.2.2 风险管理的协调性不足 | 第47页 |
4.2.3 风险管理的长效型不足 | 第47-49页 |
第5章 加强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对策与建议 | 第49-58页 |
5.1 树立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的文化理念 | 第49-51页 |
5.1.1 风险管理文化的认知层面 | 第50页 |
5.1.2 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 | 第50页 |
5.1.3 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 | 第50-51页 |
5.2 健全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 第51-52页 |
5.2.1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改进原则 | 第51页 |
5.2.2 理想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模型 | 第51-52页 |
5.3 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的政策体系 | 第52页 |
5.4 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的科学决策和评价体系 | 第52-54页 |
5.4.1 提升科学决策能力 | 第52-53页 |
5.4.2 完善科学评价体系 | 第53页 |
5.4.3 优化科学决策流程 | 第53-54页 |
5.5 适应经营转型的需求 | 第54-55页 |
5.6 培养信用市场 | 第55-57页 |
5.6.1 建立道德规范 | 第55页 |
5.6.2 建立法律约束 | 第55-56页 |
5.6.3 推进征信业发展 | 第56-57页 |
5.7 加快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