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 植物抗逆基因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2 磺酸转移酶SOT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3 拟南芥AtSOT12基因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白菜、甘蓝及甘蓝型油菜SOT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7-42页 |
1 白菜SOT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7-25页 |
1.1 方法 | 第17-18页 |
1.1.1 白菜SOT蛋白的检索与鉴定 | 第17页 |
1.1.2 BraSOT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17页 |
1.1.3 BraSOT保守结构域和进化关系的分析 | 第17-18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5页 |
1.2.1 BraSOT蛋白家族的组成 | 第18-19页 |
1.2.2 BraSOT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 | 第19-22页 |
1.2.3 BraSOT蛋白家族的进化关系和分类 | 第22-23页 |
1.2.4 BraSOT蛋白保守结构域和编码基因的结构特征 | 第23-25页 |
2 甘蓝SOT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30页 |
2.1 方法 | 第25页 |
2.1.1 甘蓝SOT蛋白的检索与鉴定 | 第25页 |
2.1.2 BolSOT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25页 |
2.1.3 BolSOT进化关系的分析 | 第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2.2.1 BolSOT蛋白家族的组成 | 第25-28页 |
2.2.2 BolSOT基因在甘蓝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 | 第28页 |
2.2.3 BolSOT蛋白家族成员的进化关系和分类 | 第28-29页 |
2.2.4 BraSOT基因的结构特征 | 第29-30页 |
3 甘蓝型油菜SOT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39页 |
3.1 方法 | 第30-31页 |
3.1.1 甘蓝型油菜BnaSOT蛋白的检索与鉴定 | 第30页 |
3.1.2 BnaSOT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30-31页 |
3.1.3 BnaSOT进化关系的分析 | 第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3.2.1 BnaSOT蛋白家族的组成 | 第31-34页 |
3.2.2 BnaSOT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 | 第34-36页 |
3.2.3 BnaSOT蛋白家族的进化关系和分类 | 第36页 |
3.2.4 BnaSOT基因的结构特征 | 第36-39页 |
4 讨论 | 第39-42页 |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BnaSOT12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2-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51页 |
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42页 |
1.2 方法 | 第42-48页 |
1.2.1 CTAB法提取甘蓝型油菜总DNA | 第42-43页 |
1.2.2 甘蓝型油菜BnaSOT12基因过表达载体和扩增引物的设计 | 第43-44页 |
1.2.3 PCR扩增BnaSOT12基因全长及片段回收 | 第44-45页 |
1.2.4 克隆载体的连接及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45-47页 |
1.2.5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7-48页 |
1.2.6 冻融法转化根癌农杆菌 | 第48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1.3.1 BnaSOT基因的扩增结果 | 第48-49页 |
1.3.2 pFGC5941::35S:BnaSOT12质粒的菌落PCR及质粒酶切验证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拟南芥Col-0的遗传转化及表型鉴定 | 第51-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51页 |
1.2 方法 | 第51-52页 |
1.2.1 拟南芥的种植 | 第51页 |
1.2.2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浸花法转化 | 第51-52页 |
1.2.3 拟南芥转化子的筛选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2.1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及分子检测 | 第52-53页 |
2.2 转基因植株的发芽率及根长测定 | 第53-54页 |
2.3 甘蓝型油菜不同组织中的BnaSOT12a基因表达情况 | 第54-55页 |
2.4 转基因植株中PR1、PR2、PR5基因及BnaSOT12a的表达 | 第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 | 第57-66页 |
1 子叶柄农杆菌浸染法转化甘蓝型油菜 | 第57-60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1.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57页 |
1.1.2 实验操作方法 | 第57-59页 |
1.1.2.1 植物外植体的准备 | 第57-58页 |
1.1.2.2 农杆菌的准备 | 第58页 |
1.1.2.3 农杆菌浸染与共同培养 | 第58页 |
1.1.2.4 筛选及芽、根诱导 | 第58-59页 |
1.1.2.5 在温室条件下炼苗培养 | 第59页 |
1.1.2.6 抗性苗的PCR检测 | 第59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2 下胚轴农杆菌浸染法转化甘蓝型油菜 | 第60-6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2.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 第60-62页 |
2.1.2 实验操作方法 | 第62-63页 |
2.1.2.1 甘蓝型油菜种子预培养 | 第62页 |
2.1.2.2 农杆菌GV3101的制备 | 第62页 |
2.1.2.3 农杆菌浸染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与共培养 | 第62-63页 |
2.1.2.4 筛选、再生和生根培养 | 第63页 |
2.1.2.5 转化阳性苗的鉴定 | 第6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63-65页 |
2.2.1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63-64页 |
2.2.2 不同转化受体转化效率的比较 | 第64-65页 |
3 讨论 | 第65-6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第66-68页 |
1 结论 | 第66-67页 |
2 创新点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