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代谢全谱分析 | 第14-30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4-17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1.2 受试者选择 | 第14-17页 |
1.2.1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2.2 原发性高血压的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1.2.3 原发性高血压的排除标准 | 第15页 |
1.2.4 健康志愿者纳入标准 | 第15-16页 |
1.2.5 健康志愿者排除标准 | 第16页 |
1.2.6 伦理学审查 | 第16页 |
1.2.7 不良事件处理 | 第16-17页 |
2. 代谢组学分析测试 | 第17-23页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7页 |
2.2 血浆样本收集和保存 | 第17-18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18页 |
2.4 代谢物提取方法 | 第18-19页 |
2.5 上机检测 | 第19-20页 |
2.5.1 检测仪器 | 第19页 |
2.5.2 液相参数 | 第19页 |
2.5.3 质谱参数 | 第19-20页 |
2.6 信息分析流程 | 第20页 |
2.7 标准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 第20-22页 |
2.7.1 数据预处理及归一化 | 第20-21页 |
2.7.2 质控样本分析 | 第21-22页 |
2.8 本实验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8.1 单变量分析 | 第22页 |
2.8.2 多变量分析 | 第22-23页 |
2.9 代谢组学结果与EH患者血压的相关性分析及差异m/z的筛选鉴定 | 第23页 |
3. 结果 | 第23-30页 |
3.1 受试者临床基本资料及血压值情况 | 第23-24页 |
3.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血浆代谢全谱分析 | 第24-30页 |
3.2.1 正离子模式血浆代谢物 | 第24-27页 |
3.2.2 负离子模式血浆代谢物 | 第27-30页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血浆代谢全谱分析 | 第30-58页 |
1. 受试对象 | 第30-31页 |
1.1 受试者选择 | 第30-31页 |
1.1.1 原发性高血压的纳入标准 | 第30页 |
1.1.2 原发性高血压的排除标准 | 第30-31页 |
1.2 受试者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31页 |
1.3 研究病例的中止标准 | 第31页 |
2. 伦理学审查 | 第31-32页 |
3. 试验分组及样本含量 | 第32页 |
4. 病人基线资料评定 | 第32-36页 |
4.1 一般项目 | 第32页 |
4.2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 第32页 |
4.3 治疗方案 | 第32-35页 |
4.3.1 穴位定位及操作 | 第33-34页 |
4.3.2 针具和电针仪 | 第34页 |
4.3.3 操作人员 | 第34页 |
4.3.4 针刺的标准操作程序 | 第34-35页 |
4.3.5 电针操作 | 第35页 |
4.3.6 疗程 | 第35页 |
4.4 研究质量控制 | 第35-36页 |
4.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6页 |
5. 代谢组学研究 | 第36-37页 |
5.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6页 |
5.2 血浆样本收集和保存 | 第36页 |
5.3 实验步骤 | 第36-37页 |
6. 结果 | 第37-58页 |
6.1 受试者一般状况观察结果 | 第37页 |
6.2 EH患者治疗后血压变化情况 | 第37-39页 |
6.3 血浆代谢全谱分析结果 | 第39-58页 |
6.3.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针刺后血浆代谢全谱分析 | 第39-45页 |
6.3.2 经穴组受试者血浆代谢全谱分析 | 第45-49页 |
6.3.3 非经非穴组受试者血浆代谢全谱分析 | 第49-53页 |
6.3.4 受试者治疗后组间血浆代谢全谱分析 | 第53-58页 |
第三部分 差异代谢物与临床血压相关性研究 | 第58-65页 |
1. 数据来源 | 第58页 |
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8页 |
3. 结果 | 第58-65页 |
3.1 EH患者基线期差异代谢物与血压相关分析 | 第58-61页 |
3.1.1 正离子模式血浆代谢物 | 第58-60页 |
3.1.2 负离子模式血浆代谢物 | 第60-61页 |
3.2 针刺治疗后差异代谢物变化值与血压变化值相关分析 | 第61-65页 |
3.2.1 正离子模式血浆代谢物 | 第61-63页 |
3.2.2 负离子模式血浆代谢物 | 第63-65页 |
讨论 | 第65-74页 |
1. 代谢组学技术是探讨针刺降压机制的有效手段 | 第65-68页 |
1.1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 第65页 |
1.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内存在代谢紊乱 | 第65-66页 |
1.3 针刺降压机制研究 | 第66-67页 |
1.4 代谢组学技术在针刺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67-68页 |
2. LC/MS是代谢组学研究的主流技术 | 第68-69页 |
3. 关于单变量与多变量相结合的数据分析方法 | 第69-70页 |
4. EH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及其意义探讨 | 第70-72页 |
4.1 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及代谢 | 第71-72页 |
4.2 脂类的生理功能及代谢 | 第72页 |
5. 差异代谢物与临床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件 | 第82-92页 |
附件1:文献综述 | 第82-90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90-92页 |